a大作為全國高等教育的旗幟,從百年前至今,都是先進的代表,如今校園裡也是湧動著思想解放的浪潮。
課堂上,教授們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理論框架,新思想、新教育方式層出不窮。
學生們敢想敢做,可以公開質疑教材的觀點,教授們還會鼓勵大家去尋找“真理”,即使那本教材就是他們本人編撰的。
甚至在學校空曠處,還時常能看到,為“異化理論”和“市場經濟”,為“現代派”與“傳統派”,為存在主義的研究而爭論得麵紅耳赤的青年們。
他們在用自己的思想與勇氣,探索著前進的道路。
學校也提倡“自由選課”,理科生可以選修哲學思想,文科生可以進行理工操作。
領導們儘力維持著立校傳統,為學生們減輕身上的框架,批判性思維、跨學科交流、實踐與創新在這裡融會貫通。
a大用自身實踐證明:真正的大學,永遠是自由探索的沃土。
大學的課程安排,雖沒有高三如此緊張,但也是很緊湊的。
每周六或者周日排空,其他時候皆是滿課,連早晚自習也都沒少。
新生們因著前三天的放鬆,隻上了兩天課,就到了休息的時間。
隻有一天的假,要回家的同學都會選擇,在上完周六下午的課後就回家。
這樣可以在家裡住兩晚,周日晚上再返校。
前一天晚上,住在另一棟宿舍的嘉音跑來找蘇渺。
“嘉音!你怎麼知道我是這個宿舍呢?我還想著明晚回去了再和你打電話呢!”蘇渺驚喜撲上去。
“是子逸告訴我的,明天不是放假了嘛,他開車過來接我們。你下課時候回來收拾收拾,然後下樓來等我,我騎自行車到校門去。”
“好的呀!不過子逸哥不用上課嗎?怎麼回去拿車呢?”
“他不是在隔壁學校嘛,他小姨是學校老師,分了宿舍,還有地方停車。子逸把車停在教職工宿舍那,過去拿車很快的。”
於是,本來想著下課後跑快點去搭公交車的蘇渺,又坐上了小汽車。
到家的時候還是飯點,應該是店裡最忙的時候。
但蘇元正將店裡的事情都交給了員工,特地回小院做好了飯菜等著女兒。
嘉音和唐子逸也要回去和家人吃飯,婉拒了蘇元正的邀請,小院裡隻剩了父女兩人。
蘇元正仔細地打量了女兒,高興起來。
很好!沒瘦!看來讀大學確實沒那麼辛苦。
“渺渺!快放下包,去洗手。爸爸把青菜一炒就可以開飯了,今天都是你愛吃的菜。”
按邕城大多數人家的習慣,炒時蔬是剛出鍋時最鮮亮好吃,所以都是最後炒的。
平時吃飯,需要略等一等人的,會先把比較費時的肉菜先做好,將青菜洗乾淨。
等人一到,直接下鍋大火開炒,兩三分鐘就好了。
飯桌上,蘇元正不住地給蘇渺夾菜,關切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