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來的文物兩天一送,因為昨天已經送過一次了,所以今天挖出的得暫時存放在院子特彆準備的倉庫裡。
今天晚上難得的又發電了,老師們帶著學生看今天出土的文物碎片。
一天的時候,大家挖出了兩大盒東西,有陶片也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錐體。
文教授指著那些椎體說:“這些基本可以確定是炊具底座,雖然是同類彆的東西,但是可以看出它們的形態是不一樣的。
有的是實心的,有的空心,有的粗壯,有的纖細,這些送回研究院之後會和其他的碎片進行比對重組,看看能不能拚湊成完整的器皿。
之後我們就可以從它們的形態來判斷其所屬的朝代、族屬。”
有同學舉手提問:“老師,每個朝代的器物形狀特征有差異,同一時代的不同族群之間,使用的器物也會有很明顯的不同嗎?”
文教授推了推眼鏡,認真地回答道:“當然,同一時代不同族群使用的器物往往也存在差異。
就拿我們目前發掘的這些炊具腿兒來說,它們的形態差異很可能反映了不同族群在生活習慣、工藝傳統以及文化信仰上的區彆。
就拿我們現在生活做例子,同學們都是來自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不一樣,家裡常用的炊具也會不一樣。
有的地方喜歡蒸煮,有的地方喜歡煎炒,連火鍋的形態都各有千秋。
而我們發掘出來的這些炊具,除了形態特征,有時候還會帶有特殊圖騰。
我們可以根據各種細節來進行判定,這個炊具的使用者是本地土著,還是寶雞過來的周人,亦或者是商朝的殷移民?進而分析了解人群結構。”
同學們圍坐在文物碎片前,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眼神中充滿了對解開曆史謎團的渴望。
王新月突然說道:“感覺這些文物碎片就像拚圖一樣,我們要一點點把它們拚湊起來,才能看到完整的曆史畫麵。”
林青青師姐笑著回應:“沒錯,這就是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每一個碎片都是曆史的饋贈,我們的任務就是解讀它們背後的故事。”
隨著討論的深入,大家對考古工作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
晚上九點,發電機的轟鳴聲停止,老師們帶著同學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倉庫。
蘇渺躺在床上,腦海中依然浮現著那些形態各異的炊具底座和陶片,這些文物在她腦海裡轉來轉去,過了好久才沉沉睡去。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大家每天都是重複作業,不停的挖呀挖呀挖。
挖到文物碎片的心情,也已經從剛開始的歡欣鼓舞,變得有些麻木了。
青青學姐說這是正常的,能有幾個人能對日複一日的重複工作保持十分十的熱愛。
得熬得住,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好考古工作,要是突然有一天他們能親手挖出個完整的青銅鼎,就會知道長久的靜默是值得的。
終於到了周末,蘇渺滿心歡喜地回家拿了乾淨的衣服,然後直奔澡堂子。
京城的澡堂業曆史悠久,早在元代的古書裡就有記載。
相傳元代寺院僧人開辦的“香水行”,就是澡堂行業的前身,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曆史了。
而隨著商業服務業的發展,近代的京城澡堂業則於清光緒年間開始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