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蒙武一臉肅穆,身體挺得板正。“你少來這一套。我和你在一起相處這麼久,你一張口,我就知道你下一句要說什麼。我就知道你在起什麼壞心思。我蒙武可不是被人嚇大的。”
“我身為武將,為了秦國社稷考慮,阻止大王隨意地廢棄國尉,保全大王的聲譽。這是儘臣子的本分,何來過錯呢?”
繚捋須笑笑,“是啊是啊,隻考慮眼前的局勢,而不為秦國未來的局勢做考慮。也就是你這樣臣子在才會做的事情啊。”
“太子乃國之儲君,社稷之本。你堂堂君侯公然率領朝中武將蒙恬,大夫蒙毅,去拜會太子,讓所有人都知道你蒙氏親近太子,以太子馬首是瞻。”
“幾時為太子考慮過呢?”
蒙武聽到這話,頓時卡殼了一般,整個人木在原地不動了。
壞了,壞了,真的壞了。
當時情況緊急,隻想著去求太子肯定能把這老匹夫救回來。
結果一不小心就鑄成大錯了。。
此時,某位因為扶蘇出手才得以被繼續留在鹹陽的高人看到眼前的一幕,心中自然竊笑。
蒙武啊蒙武,就你那點子智慧,還想和我繚鬥。
蒙武最終哭喪起了臉。
“繚――你說我該怎麼辦?”
“這我怎麼知道呢。”繚假裝不願意理蒙武。
遠處,蒙毅眯著眼望著自己平日裡剛正不阿的父親和堂堂大秦國尉兩個人坐在席子上你來我往。
“什麼國尉和大將軍。分明是兩個小孩罷了。”
蒙武因為這件事,惴惴不安了很久。繚死活不肯告訴他應該怎麼辦。
不知不覺間,秦國又要出兵攻打齊國了。
有功的武將陸陸續續回來了,每個人都給嬴政帶回來了戰利品。
楚國的俘虜,捕獲的美女,圍獵的異獸,滿車的黃金,楚國的士人。
一車又一車,從荊地運送往鹹陽,滿滿當當。
隻是當將士們回來後,嬴政給他們安排慶功宴的同時,立刻下達了征伐齊國的安排。
原定的就是蒙武和王賁去攻打齊國,李信亦然在參戰之列。
但是有了上一次李信失敗的經驗,嬴政不敢再任用李信為主將,隻命其為裨將,使其衝鋒陷陣而已。
李信在朝堂上得到嬴政的命令,頓時心中那團奮鬥的火焰燃燒的激情消退了。
大王這樣的安排,還不如不任用他。
蒙恬從來沒有建立過自己這樣的功勞,都可以兩次為大將。
自己固然過去失敗過,可是如今接連立下奇功,破壽春,生擒楚王。
大王竟然厚待蒙恬,這樣給他打仗的機會,不是把爵位送給蒙恬嗎。
李信心中暗暗不爽。
不立功還好,自從立了功,李信每天都盼望著嬴政對自己大加封賞。他一直都渴望做嬴政的大功臣,和王翦並列,與白起同論。
現在自己卻為裨將,李信自然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
當他回到家裡,左右雖然擁抱著美人,心中卻始終鬱悶。
家中門客見狀,自然上前詢問。
“將軍為何悶悶不樂啊?”
“吾年二十七,已然被大王拜為五大夫。至於三十,被大王拜為少上造。而今滅亡楚國歸來,被封為駟車。”
【秦軍功爵製十五級為少上造;十六級為大上造,十七級為駟車。】
“按理說,我也該知足了。隻是人生能有幾而立之年呢!”
李信的手緊緊地捏著酒爵,左右兩側的美人看見,嚇得溜走了。
這門客就上前道,“那將軍還為什麼傷神呢?”
“我欲為關內侯。如此,生平再無憾事。”
門客不住地點著頭。
“那將軍去往齊國,再樹一功,回來之後不就可以成為關內侯了嗎?”
李信搖頭。
“固然被封為關內侯,可是氣勢上已然輸了。我堂堂駟車,居然要去聽蒙恬的指揮。當初我們同為將軍,一起攻打楚國。”
“蒙恬膽小怕事,躲在後麵不敢進攻。僥幸保住民聲,後來蒙恬和我一起隨太子攻打楚國,蒙恬又是功勞平平。”
“如今大王要去攻打齊國,卻任命蒙恬為大將。而我隻是裨將。這不是說,我不如蒙恬麼?”
“將軍,您的功勞已經夠大了。但是蒙將軍為世家蒙氏大子,未來承襲蒙老將軍的爵位。蒙家在軍中聲威甚大。而將軍在軍中卻隻有自己的名聲。”
“秦國攻打齊國,就像是取出放在劍鞘裡的劍,去削案上果子那樣簡單。對於大王來說,大王需要的不是善戰的將軍,而是借此機會把功勞賜給自己想要提拔的人。”
李信聞言皺眉,“大王怎麼能這麼做呢?不重用有能力的人,而去提拔一個世家的繼承人。”
這門客望著李信,“將軍認為自己擅長政事嗎?”
李信露出不屑的神色,“無非是勾心鬥角,蠅營狗苟。我不屑參與罷了。”
“那將軍認為,自己的軍事能力如何呢?”
“放眼整個秦國,我僅在武成侯之下。”
這門客見到李信這樣,也是十分無奈。
他這樣的人,能成為駟車,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第(1/3)頁
第(2/3)頁
門客的諫言最終的吞到了肚子裡去。
――
而另一邊,蒙恬得到這個消息,也十分驚訝。
“大王任命我為主將,這是信任我啊。”
蒙恬,從小學習儒家君子六藝。這在當時秦國鹹陽城內,是非常罕見的。
秦國素來有儒者不入秦之說,當年老子和荀子都曾經來過一次秦國,但是來過之後都走了。
秦國國內,一直是法家為主。
等到秦國逐漸蠶食韓國,又得到了法術勢更為厲害的馭臣之術。這些手段和法家理論結合,使得秦國的政治製度越發走向君主專製。
而這個時候,秦國的很多貴族、原有的世家,他們隻看到了戰爭讓他們的爵位升高,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邊多出來的齊國人、魏國人、趙國人、楚國人給他們帶來的威脅。
思想上的不同,外化為臣子對君王的態度。
像昌平君之流,名義是楚國血脈貴戚,骨子裡其實是秦國的老貴族。他們的思想注定他們認為自己是要和嬴政一起談論政事,一起瓜分天下。
而王綰、隗狀等老秦國臣子,他們是秦吏出身,雖然才能廣博,但是對於君王,也認為作為臣子,尤其是丞相是和他平等的。
其他的外來臣子,姚賈、鄭國、茅焦,他們隻是因為身在秦國,隻能依附自己才能站穩腳根,所以對嬴政唯命是從。
隻有蒙家,他在秦國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強大世家。
蒙氏師儒,尊儒,奉儒。彆人都不行君為上,臣為下那一套。但是蒙恬、蒙毅這對兄弟倆,他們和他們父親蒙武一樣,從生下來就學習君尊臣卑那一套。
也許這就是秦昭襄王看重蒙氏的原因,也是嬴政明明在蒙氏兄弟都想著為吏的情況下,卻堅持對其委以重任的原因。
隻是蒙氏在秦國混亂的臣子組成之中,過去顯得十分地不起眼。
但是現在,當嬴政一而再再而三信任蒙恬、蒙毅,對其大為讚賞和提拔之後。
就連蒙氏自己都對這種寵信感到不安起來。
“大王信任蒙氏,願意讓我們為大王開疆拓土,這固然是好事。可是大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一家子君子,可不會像其他臣子那樣,得到了可以出征的機會,就在家裡高興地不能自已。
父子三人都遵從孔子的教誨,儒家的道理,這個時候都保持君子的儀態,沒有沾沾自喜。
“明明比我優秀的將軍多的是,為什麼偏偏是我呢?”蒙恬問著蒙武。
蒙武自己也想不明白。按理說,前些日子,自己帶人去向太子求情,大王應該對自己一家人有所忌憚才是,可是大王沒有。
divid='gc1'css='gntent1'script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catch(ex){}/script嬴政這樣忽然霸道專製,忽然又心胸開闊廣聽諫言,忽然又無視君子諫言隻聽信小人,忽然又力排眾議信任賢名,實在是讓人捉摸不透。
反正現在全世界都跟著他轉就是了。
隻是蒙氏一族還沒有想明白這個道理,蒙恬就帶著自己家裡的族兄這就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