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得看陛下的意思。”
李信一聽這個,立刻叫嚷起來。“陛下不許分封。現在大夥兒都看著您呢。”
“大夥兒?到底有多少人希望我回去?”
“起碼一半的臣子都盼著呢。”
扶蘇如今才知道樹大招風這句話什麼意思。
固然扶蘇之前也想要利用群臣想要分封的心思和嬴政抗衡,但是他不能阻撓皇帝製度的建立啊。
divid='gc1'css='gntent1'script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catch(ex){}/script假設自己利用這個機會,鏟平了嬴政。自己上位,到時候還是要迂回施行郡國並行製,最後還是要削藩王。那皇帝製度的建立又等到什麼時候呢。
目下,並不是好時候。
而且作為兒子,他沒有反對老子的名目。
扶蘇搖搖頭,“那我更不該回去了。我身為陛下的兒子,怎麼能夠幫著臣子和皇帝陛下在這種時候作對呢。”
李信聽到了,卻大為讚賞。
“我正是欣賞太子這一點啊。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就去做大逆不道的事情。太子今日會放棄這樣的絕佳機會,效忠皇帝陛下。日後對待臣子,也絕對會是一個言必行,行必果的人。”
“臣敬太子一爵。”
李信就擔心扶蘇這小子看著人模人樣的,彆是個衣冠禽獸。自從上次扶蘇和他談話,李信就發覺太子藏了好多手。
李信唯恐太子造反,自己也跟著遭殃。
現在李信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是恒陽太子在戰場上的得力助手啊。
外人都說他和太子心意相通。
現在李信沒這些煩惱了,隻要太子不反,以後太子就能順理成章做皇帝。而他到時候也可以順理成章得到太子的重用。
扶蘇自然是一臉驚愕,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飲下李信所敬的酒。
這個李信,千裡迢迢拿這個來考驗我是吧。
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後,李信高高興興地離開了臨淄,前去遼西郡戍衛。
可送走了李信,很快,五大夫楊繆等人前來齊魯之地戍守邊疆,也來拜見扶蘇。
扶蘇自然一一按照禮節款待。
楊繆和李信的想法全然不同。李信不希望扶蘇造反,因為這樣會讓他感到為難。但是楊繆卻唯恐扶蘇沒有造反的意思。
因為這樣他和其他將軍們就要處在長期的失落和痛苦之中,而要眼睜睜看著嬴政一個人坐擁天下。
嬴政在力排眾議阻止分封製倒車,建立皇帝製度之時,得罪的就是這些戰功赫赫的大將。
曾經他們的名字是讓天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可是他們在幫助嬴政得到了天下之後,嬴政卻過河拆橋。
趕走王綰這件事,嬴政做的是極其不明智的。
第(2/3)頁
第(3/3)頁
嬴政一開始根本沒想那麼多。一來王綰和他的政見不同,已經不能再成為自己的第一把手了,嬴政自然要把他換下去。二來王綰的年紀確實很大了,可是脾氣卻很執拗,不管嬴政怎麼叱罵他,反正不到黃河心不死。
嬴政隻想儘快趕走王綰,好實施自己的治國大業。
這一點,也確實是王綰站得高度不夠。在王綰的眼中,嬴政僅僅是因為自私自利,貪婪狂傲,所以要建立皇帝製度,在全國推行郡縣製。
可是嬴政和李斯他們都看到的是建立分封之後數不清的麻煩。
後來的劉氏王朝,不就是在驗證當初嬴政和李斯他們的看法是對的嗎。
但是嬴政和王綰兩個人的矛盾,在外人看來則是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嬴政單方麵欺負善良正義的王綰。
將軍們考慮的是自己還有自己的子孫後代,他們不會為帝國乃至江山社稷的長遠利益考慮。
所以將軍們在看到嬴政趕走王綰之後,自己內心加了無數戲啊。他們認為嬴政這是在殺雞儆猴,叫他們這些主張立分封的人都消停點。
事實上,嬴政沒打算做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人。要是他真的想要那麼做的話,楊繆從等人已經死了。
嬴政處在一個非常兩難的環境下,他想要做個不虧待功臣的人,可是他又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被諸侯王殺害,更加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統一的天下被再度分裂。
所以就造就了臣子們個個心懷不滿,悄無聲息地奉命離開鹹陽。
但是實際上每個臣子都對嬴政心懷恨意。已經吃到嘴裡的鴨子,又被嬴政給拽了出來。大家都祝願他希望鴨子肉全到了他肚子裡,不至於把他自己先給撐死。
而且,嬴政似乎處在非常矛盾、慌亂的狀態下,以至於他在開國大典上做錯了好幾件事還不止。
在後續幾個月的執政期間,他開始施行空前的高壓政策,就是用嚴刑峻法來提高自己的威權。
哪個不聽話,不遂嬴政的心意,嬴政就殺了誰。
這種極端的舉措,恰恰讓群臣看到嬴政是心急如焚。當初都是一個創業集團的人,大家都清楚做事最要不得的就是心急。嬴政一下把所有的大忌都給犯了,那些沒有從嬴政身上撈到好處的人,可不偷著樂嗎。
那在這種情況下,過路赴任遇到扶蘇――這位帝國未來的皇帝,也就是秦二世。
楊繆從就忍不住挑撥離間,他希望看到他們父子相殘,就算自己撈不著好處,也比現在這種讓嬴政一個人獨大的日子好啊。
其他將領也都是各懷鬼胎。
其實朝中大多數臣子將軍,都是李斯那樣的人。為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而奮鬥,像繚那樣胸懷天下的人,本來就是鳳毛麟角。
隻是他們的才華沒有李斯那麼厲害,文采更不必說。所以顯得李斯是個大奸臣,其實其他人在逆境之中時也多是助紂為虐,隻是名氣小所以不被人熟知。
在見到了臣子們一改過往對嬴政的恭敬態度之後,扶蘇不由得去想,‘自己手底下那幫人,他們以後麵對同樣的狀況會如何呢。’
另外,隻怕一旦自己造反,小心到時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畢竟有了嬴政‘過河拆橋’在先,這些大臣們會根據現有的經驗做出新的決定――比如在背後給自己一刀。
隻是新的時代,那些隻為自己和家人私利而奮鬥的人,本身就該退出曆史舞台了。否則,誰去保障庶民的利益。
一個國家,當它有著代表全體人共同利益的偉大目標時,這個國家自然是空前團結。可一旦目標完成,那股精氣神一散,國家內部高層首先就出現政治鬥爭,為了彼此的利益再開始新一輪的角逐。
這就是曆史,一再的重複。
――
宴席上,這楊繆從就故意對扶蘇說,“君侯的威望,實在是不亞於皇帝陛下啊。”
眾將聞言,紛紛不敢再飲酒,隻是正襟危坐。也有的人,捋著胡須靜靜地打量扶蘇。
“楊將軍怕是酒量不好,才兩爵而已,這就喝醉了酒,這就開始胡言亂語了。君父立下不世之業,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此乃不爭之事實。”
“這天下功勞最大的人,隻有皇帝陛下。”
楊繆從頓時臉色由紅轉白再轉青。
宴席上眾人看楊繆從被罵了一通,乖巧起來,其他人也都對扶蘇換了一副嘴臉。
幸虧李信早就和扶蘇說了很多鹹陽的情況,這讓扶蘇一早在接見楊繆從之前就有了心理準備。
麵對楊繆從的挑釁,扶蘇半點臉麵都沒他留。
楊繆從本來想挑撥一下父子關係,讓皇帝陛下聽到這些話對太子心生不滿,從此內鬥,結果卻先在扶蘇這裡丟了麵子。
他沒有得到扶蘇的禮遇,自覺無趣,灰溜溜夾著尾巴連夜告辭了。
其他將臣也不敢再造次。
――
可這時候,儒家出身的張蒼,他開始焦慮不安了。因為他是支持王綰的做法的。
他覺得這個時候,可不是自己該默不作聲的時候。
於是張蒼就主動拉著扶蘇說,“太子,這分封的事情,難道您和大王的意見是一樣的嗎?”
“我隻是個太子,是臣子,不是君王,不是宰輔。我的意見重要嗎。現在這裡是臨淄城,做好手頭的事情,不要參與朝臣們的爭論。”
扶蘇板著麵孔如此說。
就這樣,張蒼貼了個冷屁股以後,也悻悻離開。
“這不支持分封,那就是支持郡縣唄。說起來郡縣製對於太子才是最有利的。我怎麼這麼糊塗呢,這種事還問太子。”
張蒼回到屋子裡,自言自語。
第(3/3)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