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學裡一派繁榮,遠遠超乎扶蘇的所想。
孔鮒這樣的人,居然都能夠在太學裡長駐,實在是叫扶蘇喜出望外。
“朕久仰先生大名,素知先生秉性,深知先生不會侍奉權勢。”
孔鮒那叫一個意外,皇帝上來就說這樣的話,是說他太愛擺譜了嗎。
一向在其他人麵前都十分高傲的孔鮒聽到這番話,卻汗流浹背了。
因為他總感覺秦二世意有所指。
此前確實有不少朝中的元老、或者是貴族下請帖希望他可以去他們府上赴宴,他都一一拒絕。
原本孔鮒不覺得這些有什麼,直到之前發生了一件事,讓他心裡種下了一根刺。
原來當初蒙武在世時,也想要請他過去。蒙氏一門,上下皆通儒之士,他們本就出自齊魯之地,對孔夫子一貫敬仰。
而今孔子後人孔鮒,不負眾望,深藏文理,洞曉時世,氣節高尚,在天下非常有名氣。
這就讓蒙武老人家在病榻上時非常想要看看這個人,他過去身體好的時候,不會擺譜,直接就騎馬去太學逛了。
奈何身子骨到了最後,支持不了多久,於是乎就讓自己的小兒子請這個孔鮒。
結果孔鮒這個大老爺們居然拒絕了蒙毅。
因為在孔鮒的心目中,蒙家在秦國的一切地位乃至是聲譽,並不是靠著蒙氏族人自己掙來的。
當初蒙武的父親蒙驁當初背棄了齊國,奔赴了秦國,這就已然算不得是忠臣。
結果蒙家在秦國立下不少戰功,慢慢地竟然在朝中有了這樣的聲威。說彆的也就罷了,秦始皇偏偏推崇這蒙氏兄弟,稱呼他們兄弟兩個為忠義。
這就讓孔鮒感到不合理。祖輩就是那樣的投機倒把之人,後代們不過是嘗到了投機倒把的果實,居然這就把自己身上二侍其主的罪名洗乾淨了,還給自己到飭來了——“忠義”的美名,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到可恨。
孔鮒因為這件事,自然對蒙氏一族的人保持鄙夷的態度。
那要說起來,過去一百年裡,山東蒙氏和山東孔氏甚至都經常見麵。
也許秦國人自己都不知道蒙氏一族在秦國的輝煌榮耀源頭,但是這齊國孔氏一族卻對蒙氏了如指掌。
所以孔鮒當初也就沒有去。
結果在這件事沒多久後,蒙武死了。
當時孔鮒聽到這個消息,也心裡頗為後悔,他覺得人家都要快要死了,派自己的親兒子請自己過去,那是看得起自己。
“自己怎麼能自恃有些才德,所以對人家不理不睬呢。”
“這不是顯得自己太不近人情了嗎?”
但是孔鮒覺得,這件事拒絕了也就拒絕了,他倒也不想再去親自登門吊唁,弄得自己虛情假意的。
於是乎,這孔鮒就自己在家朝著蒙府做拜,倒了酒,表示對他老人家的歉意,還有送歸之意。
這件事他一直都放在心裡,隻有叔孫通曉得此事。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讓這孔鮒感到自己過去對大秦帝國文武官員成見太深了,他過去太傲慢了,盲目地相信鄉人們的評價,認為秦朝的官員們一個個都可恨至極。
原來蒙武病故之後,滿朝文武都跑去為這個人吊唁,這太學裡能去的人幾乎都去了。
沒有去的人也在太學裡懷念蒙武老人家,說他老人家是真正心係天下的人,不說彆的,舉薦尉繚這樣的魏國大才,對於大秦帝國就已經是大功一件。
在看到這樣的情況後,這孔鮒就感到自己誤會了蒙武老人家,還對外說蒙氏兄弟算不得忠義。
結果人家蒙氏兄弟也沒說自己什麼,反倒是給了那些對蒙氏兄弟不爽的人一些攻擊的話柄。他們經常用自己的話去詆毀蒙氏兄弟。
除了蒙武的死讓很多人去調研讓孔鮒幡然悔悟,重新定義蒙氏一族的聲譽以外。
再就是孔鮒聽到的關於蒙武死後鹹陽市井百姓們對他的誇讚了。
據說蒙武平日裡經常教導他的孩子們,叫他們不要和其他庶人家的子弟們爭搶功名爵位,能讓的要讓,能給的也都要大大方方的給。
這就讓知道了情況的孔鮒更加懊悔了。
隻有老天知道他之前有多不屑鹹陽城裡豪門顯貴……
第(1/3)頁
第(2/3)頁
而在蒙武的教導下,雖然蒙毅年輕喜歡爭強好勝,不怎麼聽勸,但是他到底也從沒做過貪贓枉法的事情。
據說他曾經查案,花了自己的俸祿作為路上的費用,耗費頗多,結果回到鹹陽城裡也沒有把自己的差旅費讓官府報銷。
但是其他大臣就不行了,那是逮機會使勁讓官府能多報銷就報銷。
所以說在廷尉府裡辦差的人,那是個個都很佩服蒙毅。可惜蒙毅不懂圓融,待人也沒有那麼周到,說到底還是年紀太輕了,不過所有人都認定他未來必定是個好廷尉。
而蒙恬就更不一般了。
他經常把部下的功勞如實彙報給秦始皇,對於麾下那些有才能的人,也是不問出身出處,一律全部舉薦給秦始皇。
這樣的領導,簡直是在大秦官僚體製內的香餑餑。
沒有人不尊重蒙恬。
尤其是蒙恬提拔出來的那些部將,說實話要不是蒙恬提拔了這些真正的實乾將領,秦二世從改到廢黜軍功爵製絕對沒有簡單。
就是這些人構成了一道最後的堤壩,作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對抗那大秦帝國那些“蠹蟲”們。
這孔鮒知道這些事後,那是相當的懊悔。
他錯怪了蒙氏一族。
其實蒙驁人家當初就是看不下齊國君王那副姿態,所以棄暗投明了。
他的祖輩父輩們都沒有說什麼,可是他卻對蒙氏一族有著這樣強烈的意見。
後來這件事也就一直成為孔鮒心裡一根刺。
他不敢再輕易對他人妄下判斷了。
但是他沒有改變自己的原則,還是堅決不去那些高門顯貴的府上。
這事情被孔鮒的學生叔孫通加以批駁過,因此孔鮒和叔孫通師徒兩已經有好久沒來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