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結束後的第一天,儘管孫羿跟劉藝菲還沒回國,但是國內的媒體已經提前引爆了。
“我國著名導演孫羿,在昨夜結束的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憑借電影《觸不可及》勇奪最佳編劇及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憑此雙獎成為本屆戛納電影節最大贏家,是自1993年陳楷歌導演《霸王彆姬》獲此殊榮之後,第二位獲得此獎的中國導演。”
這是央視的新聞聯播,儘管這隻是一條十秒鐘不到的簡訊,但這已經是孫羿在一年內,第二次被央視提及了。
意義非凡。
緊接著就是各路主流媒體,紛紛跟上報道。
“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於日前落下帷幕,在頒獎典禮中,孫羿導演的影片《觸不可及》一路過關斬將,在與好萊塢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正麵對決中,獲得勝出,一舉奪得最佳編劇獎,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成為戛納電影節近二十年中,第二部單次評比獲得雙獎的導演”
而且這些媒體就好像事先通過氣兒一般,緊跟央媽步伐,約定俗成地把孫羿名字前麵的青年二字給去掉了,任憑他今年真的隻有二十來歲,在哪裡都算得上年輕兩字。
可以說,一部戛納金棕櫚就讓孫羿再次提升了一個高度,補足了自己因為太過年輕而給觀眾造成的刻板印象。
圈內的資曆也隱隱的躍升了一大截。
在業內有心人的眼中,已經悄然改變了對孫羿的態度。
隻不過這方麵,因為孫羿還沒回國,短時間內還看不出變化。
在網絡上,也同樣迎來了大爆發,關注本次戛納電影節的網友們,振奮異常,紛紛留言評論。
“太給力了。”
“孫羿牛逼!!!”
“我宇智波劉能,願稱你為最強~”
其實也不怪網友們感到振奮,實在是華語電影已經太久沒有在世界級的大獎中出圈了,年頭久到已經快過去了一代人。
一天天地逮到個什麼亞洲,太平洋、歐洲、國際等等這些名字開頭特彆響亮的外國獎項,就可勁兒的宣傳,可勁兒的吹。
殊不知,網友一查。
尼瑪的。
今年第一屆舉辦。
就像特供的一樣。
看上去高大上,其實經不得推敲。
這事怎麼說呢,實在是不爭氣。
事實上,華語電影在第五代導演九十年代那段時間裡短暫地驚豔世界後,就已經走向了下坡路。
究其根本。
人,都是有審美疲勞的。
就像九叔帶火了僵屍題材的電影,結果一周之內港島推出了幾百部茅山道士打僵屍的垃圾電影一樣。
九十年代,第五代導演去三大電影節裡麵攪動風雲的場景,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打開了國內導演的思路。
就覺得隻要題材是“時代變遷、掙紮、困惑,黑暗”的主題,鏡頭聚焦在社會的陰暗麵以及邊緣人物,那麼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三大電影節溜達一圈。
事實也真是如此。
歐洲人起初確實被驚豔了。
但它背後的原因多種多樣。
不同意識形態下的探究,對華夏神秘的好奇,以及說得更陰暗一些的,深層次裡西方陣營對東方大國的輿論捏造訴求。
可以說如今西方人對天朝的偏見,九十年代某些導演的作品起到了不少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在電影中拍點陰暗的東西就好像渾身不得勁一樣。
可卻沒人想過,在全國人民都在為美好生活艱苦奮鬥努力建設家園的時候,他們拍的那些2b玩意到底是為了藝術,還是個人的私心。
結果審核不過,國內不讓上,被禁後,就說什麼限製藝術,打壓創作自由。
甚至還在那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一個個兒的在那互相攀比。
兄弟,聽說你今年被禁了一部?哥們我被禁了兩部。
謔,那你牛比。誒,我一兄弟被禁三部。
叫來認識認識,咱走一個呀!
~~
這幫人就像如今的棉北一樣,根本就是自私自利的集合。
去得時候,悄無聲息的,回來後都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
我是上當的,被騙去的,被抓去的。
呸。
那麼多人,不敢說絕對,至少八成是自己主動過去的,就為了那所謂的“豐厚利益”,甚至還帶起節奏還把鍋甩給了當地負責邊防的帽子叔叔。
真他麼臟。
看看,是不是如出一轍,這種事跟漢奸行為有什麼區彆。
也就是現在和諧社會救了他們,不然擱早先,必然是一顆花生米伺候。
說回這邊,歐洲人也不傻。
自己也不是羊毛,不能被伱們這幫人可勁兒地薅啊。
再說了,我階段ki都完成了,效果杠杠的,也不用不上你們了。
所以,在瓜分完了這波時代變遷的蛋糕後,華語電影從進入千禧年開始,確確實實在歐洲開始沒落了。
到如今,十多年了,雖然偶有水花,但都不是什麼重要獎項。
這就是為什麼網友們乍一聽說孫羿獲獎,還是雙獎合一,那真的是心潮澎湃,同時也開始關注電影什麼時候能開始上映。
“有哪位高人看過片子嘛,怎麼樣?”
“這《觸不可及》什麼時候國內上映啊,好想看。”
“按照常理,怎麼也得一個月之後吧,弄不好得兩個月呢。”
“唉,有點急”
當然,眾多評價中,也不是沒有質疑的聲音。
“孫羿這片子拍的啥題材,啥內容啊,不會又是那種藝術電影老一套吧。”
“我擦,彆嚇我,我不想看這樣的!”
“孫羿拍的,應該不能吧~~~”
也不怪影迷們沒啥信心,他們對待華語電影就像二十世紀初,球迷們對待國足一樣。
從最初的信心滿滿變為有所期待,然後降一些,認為還有機會,最後直接擺爛,毀滅吧,累了。
往前數一數。
去年61屆戛納顆粒無收。
60屆、59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