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沿江而下的時候,
王素素和李承澤打過一個賭。
賭的是祈州和陵州的城池能不能讓王素素感到驚訝。
李承澤自然是很自信的。
徐庶、魯肅和賈詡這三人治理的城池,加上李承澤以現代城市化做的一些補充,哪是洛王城能比的。
對賭雙方都很自信。
出於對自家洛王城的信任。
王素素賭了。
結果已然很明顯,她輸了。
洛王城很好沒錯,可洛王城依舊沒有脫離時代的禁錮。
李承澤還讓工匠在研製蒸汽機,這玩意要是出來了,怕是能把王素素嚇死。
蒸汽機、火車和軌道是李承澤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打仗必須要做的事情。
也就是糧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打仗其實最廢的是糧食。
最簡單最粗暴的方式——搶!
鄰居屯糧我屯槍,鄰居家是我糧倉。
兵聖孫武也在《孫子兵法》如此記載。
“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說人話就是直接從對手那裡搶糧食。
孫武確實也在柏舉之戰中這麼乾了。
就像呂布和徐庶上次的閃電戰,
每人隻帶了三天的補給。
沒有任何後勤補給,打到哪搶到哪。
當然,搶的是各大城池的府庫和糧倉。
第二種,就是最穩妥的方式,轉運。
這也是李承澤要令人研製蒸汽機,火車和鐵軌的原因了。
這關係到了打仗的後勤補給。
轉運可根據運輸方式分為陸運和水運。
水運優點特彆多,成本低、運送量高、損耗量少、速度快。
缺點也很明顯,不是哪裡都有河的。
所以更普遍的方法顯然是陸運。
以陸運的方式將糧食從後方運送過來。
聽起來很簡單。
可光是後方補給過來,糧食都是很大一筆損耗。
這點是李承澤在上次的大乾與北周一戰中發現的。
他發現糧食損耗量特彆大,大得有些不正常,因此徐庶專門給他科普的。
因為運糧的人和牲畜路上也要吃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假設一個人推著一輛載著五百斤重的糧食板車,從後方推到遠在千裡之外的前線。
路上可能就要吃掉300斤,在前線交付50斤,剩下的150斤他要在返程的路上吃。
有10都是多的了,隻剩下5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所以木牛流馬的問世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工具。
一輛木牛牛馬兩個民夫操作,能裝載十個士兵的一月糧草。
不光要搞後勤運輸,李承澤還是多線並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