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元年一月十五日。
大乾英烈祠。
其實這並不適合叫揭幕儀式。
圍著祭祀台的四座九十九米的紀念碑,
就這麼屹立在這個方形天壇的東南西北四個角落,並沒有用紅布將其蓋起來。
由於四座石碑通高九十九米,
即便離得很遠,
李承澤依舊能輕鬆地看到,
這四座東西寬四十九米,南北長六十一米的四麵巨大紀念碑。
由台座、須彌座、碑身、碑頂組成。
在這四座石碑的中間,有一間祠堂。
坐南朝北,其中門永遠敞開,
這才是真正的英烈祠,
其內供奉著無數大乾英烈的牌位。
要登上台階才可以進入英烈祠。
李承澤拾級而上,走在最前方。
眾人分成四組,從四方台階登上台階。
很快,李承澤便能看到數不儘的如階梯一般的黑色牌位。
李承澤沒有第一時間進入英烈祠,
而是邁向四座紀念碑的其中一座,
他的手掌緩緩撫過石碑上雕刻的字,
焦良林,享年19歲、
管壯,享年26歲、
羅行願,享年21歲、
馬關,享年13歲。
馬關便是當初乾金城破時,被蠻族殺死的男子,他的屍體由畢獅駝親自收殮。
千卷史冊書不儘英烈的名字。
萬米豐碑寫不儘英烈的功績。
不光是李承澤在看石碑上的這些名字,還有石碑上名字的父母、妻子丈夫、亦或者他們的孩子。
李承澤聽見不少人在低聲啜泣著。
李承澤邁步踏進這座中門永遠大開的英烈祠,兩麵牆壁上寫下的是英烈的事跡。
正麵供奉的是整整九十九階的黑色牌位,一整排的香火等待點亮。
這次典禮進行得很快,
在李承澤之後依次上香即可。
不過這項典禮還有最後一個流程。
身穿玄色冕服的李承澤來到台階前,
看著下方的百姓朗聲道:
“有人問過朕,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建這麼四座紀念碑,一座英烈祠。”
“當初朕沒有回答,現在可以回答了。”
“因為我們站在這裡,他們躺在那裡。”
“他們生前是一麵旗幟,死後是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