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不知不覺間,
時間便悄然來到九月份。
江北道的河道疏通大有成效。
再加上山河鼎鎮世、永鎮山河令同樣鎮著江北道山川河流,甚至還有一個李存孝手中的禹王神槊也可以分水、定水。
讓江北道近幾年民不聊生的洪澇,今年並沒有發生,汛期已經悄然過去。
江北道的軍民們齊聲歡呼著,一同慶祝著,因為這是他們共同的勞動成果。
由於一起加入了江北道的河道疏通和鋪路架橋建設,還讓不少人對於江北道有了更多的歸屬感。
畢竟一磚一瓦,一橋一路都是他們辛勤的結晶。
當然,這遠沒有結束,這次江北道軍民齊上陣,揮灑汗水好幾個月,大部分隻是在疏通河道。
糧食則大部分由南方的江南道、乾南道供給,甚至江南道還出了不少人力。
這並非是江北道軍民的全部功勞,大乾其他道也提供了必要的幫助。
接下來他們要逐漸進入到開墾農田,恢複經濟上了。
前段時間已經開始種植的白薯也逐漸應用在開墾的良田上。
白薯的生長周期,經過多次培育,陳旉早就已經確定下來了。
春季種植的在160天到180天之間,而夏季種植的在120140天之間。
主要要看溫度和土壤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陳旉已經帶著他的團隊來到江北道進行白薯的種植指導,在各處農田都可以見到有人在指導白薯種植。
陳旉耐心地解釋道:“白薯的生長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紮苗、分枝結薯”
但並非所有地方都種植白薯,
一種作物即便再好也不適合哪裡都種,不然那樣就是赫魯曉夫種玉米了。
除了種植白薯,想要讓江北道的經濟快速發展起來,荀彧也付出了不少努力。
其實搞經濟方麵,荀彧是不擅長的,
或者說穎川荀氏是不擅長的。
畢竟他們家傳的治國理政之道。
但荀彧擅長的一點是學習。
不會搞經濟?那就學!
荀彧不恥下問,向魏則、魯肅、辛棄疾以及他所轄江北道十一州刺史等人取經,試圖發展和振興江北道經濟。
幸運的是,雖然荀彧他不懂得如何振興經濟,但他麾下有不少人還是懂的。
保證境內不要出現什麼太大的自然災害,能治理就治理的第一步已經完成。
第二步,要想富,先修路!
先把交通搞起來比什麼都強。
江南道和江北道之間隔著一條大方江,但曾汪已經帶著人在主持設計連通江北和江南道的大橋的。
而大橋的主要施工人員,就是金剛和他麾下的七頭巨猿。
另外,魯肅他們還打算用水閘控製大方江流速,在東西走向的大方江的中段搞一條十字交叉的運河。
這項工程的難度十分之高,但還是有機會的,魯肅從韋睿那裡借了永鎮山河令,並且請李存孝手持禹王神槊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