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徐光啟和墨子以後,再加上原本的馬鈞、蘇頌、公輸班、諸葛亮、浦元。
再加上大乾本土的顏少卿。
大乾就有了一支超級研發團隊。
其中隻有徐光啟會前往東域,其他人都會留在陽翟的摘星樓,繼續搞科研。
關於要不要遷都的問題,李承澤和張居正,霍光等人商議之後,決定不再遷都。
之前大乾要遷都是因為信息傳遞還不是那麼的迅速和及時,
再加上天都城確實太偏南方了,在陽翟訊息傳遞會更加有效率一些。
但是現在大乾有了烽火令,壓根就不需要擔心信息傳遞的速度,沒有必要放棄發展的這麼好的陽翟遷都北方。
除了原本的天都、陽翟,長安和長平四京,大乾還在北方新設二京,北平和北安。
另外,天都城在這一次也進行了改名,從天都城改為洛陽城。
其中北平城就是原本的蒼天城,北安城則是原本的天蒼城。
這兩座城分彆是拓蒼皇朝前後遷都的兩座城池,對比北方其他城池發展得尤其好。
以北平城和北安城這兩座城市為中心,迅速帶動北方其他城縣。
大乾現在正是以陰山山脈和天宮江為南北方的分界線。
以後南域不再有第一、二、三道分界線,那個最多就是地勢地形的區分。
從政治角度上看,南域現在就以陰山山脈和天宮江為南北方的分界線。
文官也正式分為北方宰相和南方宰相。
南北方的宰相合起來,一共十四位。
諸葛亮、王猛、張居正、房玄齡、杜如晦、霍光和荀彧為南方宰相。
荀彧和王猛除了是宰相,還要兼任江北道和乾北道的大都督。
蕭何、於謙、管仲、趙普、閻輔、範仲淹和辛棄疾為北方宰相。
至於王安石、李斯、商鞅其他人暫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樣有宰相之權。
有南北方這十四位宰相就已經夠了,
其他人之後是要前往其他區域的。
像姚崇、宋璟、張九齡他們的能力絕對不弱,他們現在暫時都會留在南域。
因為南域現在正是用人之際,而東域和西域用不著那麼多人。
等到南域的局勢穩定之後,就可以將他們派往東域和西域了。
另外中洲也要著手開始建立一塊根據地了,這塊根據地可以不用擴大,隻需要有一塊就可以了。
目的是為了方便之後大乾登陸,
這個將會與王猛,諸葛亮他們商議之後再定下合適的人選。
傾向的選擇還是中洲南方的王朝,畢竟現在中洲的南方離大乾的北方是最近的。
這件事也用不著著急,等到南域完全一統之後再決定接下來的人選也不遲。
目前李承澤是傾向於讓白起和張良過去的,再讓兩個適合搞後勤的人過去。
比較可惜的是,蕭何現在在北方也很有名,不太能讓他直接跑去中洲。
以現在五大皇朝聯軍對大乾的重視程度,一旦被他們發現大乾在著手插手中洲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