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連年的對外擴張,一兩年撐得住,想要撐得久還是有很大困難的。
如果是單單一個三聖皇朝,確實是會有些困難,但好在他是有盟軍的。
君玄策向百花皇朝的夏長川提出了要求,向三聖皇朝提供糧草的幫助。
隻需要糧草,不需要士兵了,因為士兵一起過來也是巨大的損耗。
君玄策寧願自己征新兵,三聖皇朝現在還真不缺人口。
這件事不著急,畢竟三聖皇朝現在有糧草。
君玄策便正常指派一位入道境供奉,作為信使前去送信。
如果是尋常的皇帝,想要隨便差使一個入道境供奉還是有些小困難,
可能他們會提出一些要求,畢竟這會影響他們的修煉。
但沒有人敢對君玄策提出什麼要求。
因為君玄策既是皇帝,又是返虛境,如果敢不聽君玄策的話怕不是要當場暴斃。
君玄策在入道境後,且因為當上皇帝之後瑣事纏身,修行速度降了不少。
不是君玄策自己想瑣事纏身,是五大皇朝聯軍節節敗退,
讓君玄策不敢完全閉關修行,生怕錯過什麼重要的事情。
而且君玄策也不像李承澤那樣,光是在陽翟就有七位宰相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有什麼事情都會先送到中央的尚書台那裡,由張居正、霍光、王猛他們先行篩選一遍,再送到李承澤這裡。
李承澤甚至可以直接聽取霍光、張居正他們的簡報,連奏章都不用翻閱。
當然,李承澤也沒有這麼擺爛。
一些重要的奏章,張居正他們還是會直接送到李承澤這裡。
但是相比之下,李承澤要處理的奏章和君玄策比起來就少太多了。
張居正和霍光他們可比三聖皇朝的文武官員要貼心得多。
他們不光會呈上奏章,還會對其中的一些問題寫下自己的建議和對策。
這個建議采不采取由李承澤自己決定,但是他們一定會寫上。
對一件事有多個不同建議的時候,他們也會各自寫下,然後再署上自己的名字。
一般來講,如果一件事的異議比較大的話,李承澤隻會直接將他們都到召到禦書房進行禦前會議。
這種事情不是沒有,但比較少。
因為哪怕有異議的情況下,如果都在場的話,他們也能夠很快進行解決。
他們會先內部進行探討,最終呈上一條他們認為比較完善的建議。
人口、賦稅、城防、商業、治安...
各方各麵什麼都有人管。
李承澤哪怕是年中和年末的時候,各聽一次總結報告都可以,所以李承澤這個皇帝可比君玄策省心多了。
但君玄策可不行,君玄策可沒有給自己選出這麼得力的幫手。
並非是三聖皇朝找不出這樣的人才,而是軍神策更願意相信自己。
他也要將這些權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不希望這些事情被彆人欺上瞞下。
當然,這樣君玄策肯定會很累,也會浪費他的修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