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初期宰相、外戚,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兒子,文德皇後同母兄,母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幼年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聰明鑒悟,雅有武略,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結為姻親。晉陽起兵後,前往投效,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成為心腹謀臣,頗有功勳,受封上黨縣公,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曆任左武侯大將軍,領吏部尚書、右仆射,遷司空、司徒兼侍中、檢校中書令,襲封趙國公,圖形於淩煙閣,位列第一。立儲之爭時,支持晉王李治,選為顧命大臣,唐高宗即位,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長孫無忌在《貞觀律》基礎上,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冤殺吳王李恪,反對“廢王立武”。為中書令許敬宗所誣,削爵流放黔州,自縊而死,後追複官爵,陪葬於昭陵。
長孫無忌,少年喪父,與母親、妹妹被異母兄長孫安業趕出家門,由舅舅高士廉撫養長大,他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而且頗有計謀,與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關係甚好。高士廉見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甥女嫁給他,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成為郎舅。
隋朝末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攻入關中,建立唐朝,唐高祖渡河時,長孫無忌便到長春宮謁見,拜為渭北道行軍典簽,輔佐秦王李世民。此後,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累遷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成為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員。
唐朝統一過程中,李世民功勳卓著,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引起李建成不安,李建成勾結齊王李元吉,數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的幕僚都非常憂懼。房玄齡對長孫無忌道:“如今兩方已經結怨,一旦禍患暗發,不隻是秦王府難以收拾,便是國家存亡都成問題。不如勸說秦王行周公之舉,安定家國。”長孫無忌道:“我早就有這想法了,隻是一直不敢說,你的話正和我的心意。”於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一同勸說李世民先發製人,誅殺李建成與李元吉。
李建成向李淵進讒,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隻剩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堅決支持房玄齡政變的動議,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將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說李世民,讓他誅殺太子與齊王,李世民仍猶豫不決。這時,李建成以反擊突厥侵犯為名,推薦李元吉督軍北征,又抽調秦王府精兵猛將,並計劃在餞行時伏殺李世民。李世民得知,遂決定發動兵變,命長孫無忌將房玄齡、杜如晦秘密召回,一同謀劃。
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埋伏在玄武門,成功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不久,唐高祖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左庶子,李世民即位,冊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後,以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
長孫無忌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他既是勳臣,又是國戚,深受太宗禮遇,能夠出入太宗臥室。唐太宗又拜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有人進密表勸諫,認為長孫無忌權寵過盛,唐太宗將密表出示給長孫無忌,以表明君臣無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對無忌的信任。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長孫皇後也為之極力勸說,唐太宗無奈,隻得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
唐太宗冊拜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上表推辭,被駁回後,又通過高士廉再次提出請求,認為以外戚擔任三公,會招致“聖主私親”的非議。唐太宗仍舊不許,表示授官是以才德為標準,長孫無忌又親自上表辭讓,唐太宗批複道:“我為秦王時,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輔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內,君臨天下。以你的功績、才乾、聲望,完全能勝任三公之職,你就不要再推辭了。”他特意撰寫一篇《威鳳賦》,賞賜給長孫無忌,追思自己創業之艱與無忌的佐命之功。
唐太宗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十四位功臣為世襲刺史,長孫無忌被封為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他認為實行分封有害無益,便上表反對,並道:“臣等披荊斬棘的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統,陛下卻讓我們世代治理外地州郡,這跟流放有何不同?”唐太宗歎道:“分封功臣,是要讓你們的後代世代扞衛王室。你們卻把我這山河般莊重的誓言看得淡薄,反而心有怨言,我又怎能勉強諸位到封地去。”分封之事因此作罷,並長孫無忌進拜司徒。
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入淩煙閣,長孫無忌則位列第一,命長孫無忌與房玄齡、蕭瑀、李積,會合大理寺、中書省、門下省,一同審訊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不久,唐太宗改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
唐太宗東征高句麗,長孫無忌與岑文本、楊師道一同隨軍出征,並代理侍中之職。在圍攻安市城的戰役中,長孫無忌率一萬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峽穀中,作為奇兵衝擊敵後,並拆毀所有橋梁,斷絕高句麗援軍歸路,迫降敵軍主帥高延壽、高惠真。中書令馬周病逝,唐太宗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並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事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