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積,原名徐世積、李世積,字懋功,曹州離狐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乾城,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曆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唐本草》,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
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徐世積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仆,積栗數千鐘”,徐世積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十七歲的徐世積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裡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禦河,商旅眾多,去那裡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有徒眾一萬餘人。
隋朝遣名將張須陀率兩萬多人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走,徐世積予以製止。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張須陀亦戰死。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徐世積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李密自稱魏公,大封官爵,徐世積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統領本部。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率軍討伐李密,徐世積使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徐世積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饑。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徐世積帶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
此後,瓦崗軍內部發生矛盾,翟讓在宴會時,為李密殺死。混亂中,在場的徐世積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傷,王伯當急忙喝止,徐世積才得以幸免。李密為穩定人心,派大將單雄信前往撫慰翟讓舊部,將其分彆歸屬於徐世積、單雄信、王伯當麾下。
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殺煬帝楊廣,李密派徐世積征討叛將王德仁,以報其殺房彥藻之仇,徐世積擊敗王德仁,迫使其投降唐王李淵。徐世積守黎陽倉,宇文化及率軍四麵攻城,形勢危急,李密親領五百騎兵馳援,徐世積亦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兩軍裡應外合,大敗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圍而去。太府卿元文都等擁立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皇泰主派使者赦免李密等人,徐世積被重新授為右武侯大將軍,受命討伐宇文化及。
李密被王世充擊敗,聚集餘眾歸順唐朝,李密原來所統領的屬地都由徐世積接管。徐世積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於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徐世積沒有奏表,隻寫信給李密,頗感奇怪。待到使者把徐世積的本意告知李淵,李淵才大悅道:“徐世積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積自此改名李世積。
河北軍閥竇建德進攻相州,山東道安撫大使、淮陽王李神通率軍逃至黎陽,竇建德攻陷黎陽,李蓋與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人一同被俘。李世積率領數百騎兵渡河撤離,但因李蓋被俘,隻得返回投降,竇建德將李蓋作為人質,仍讓李世積鎮守黎陽。李世積想要歸順唐朝,但又擔心此舉將禍及其父,他私下與郭孝恪商議後,決定先為竇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圖謀。不久後,李世積在獲嘉襲敗王世充所部,多有斬獲,竇建德因此對他頗為親近,在取得竇建德的信任後,成功勸說他親征河南,企圖借機將其殺死。但竇建德的妻子產子,他因此遲遲未起程,李世積既不能襲取竇建德,謀殺竇建德部將曹旦的計劃又泄漏,隻得與郭孝恪率領幾十名騎兵歸降唐朝。
李世積隨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又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奉命接管管州。鄭國太子王玄應企圖攻取管州,李世積將其擊退,李世積又派郭孝恪勸降鄭國榮州刺史魏陸,陽城、汴州也相繼來降。鄭國的鄭州司兵沈悅請求獻出虎牢關降唐,李世積夜間埋伏軍隊接應,占領了虎牢關,抓獲了鄭國的荊王王行本。又參與擊擒竇建德、降伏王世充,唐軍整軍回朝,李淵論功行賞,李世民為上將,李世積為下將,與李世民等二十六人一同身穿金甲、乘著兵車到太廟去報捷。李蓋也從洺州與裴矩等人一起入朝,李淵見到他們後非常高興,恢複了李蓋的官爵。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率軍數萬進逼宗城,李世積棄城逃往洺州,被劉黑闥追上,損失步軍五千人,“僅以身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