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送廢帝劉協還有太皇太後董氏的隊伍在林中休息到了下午之後才繼續啟程出發。
郝昭負責帶領五十騎在前方開路,而賈東則是帶領剩餘的五十騎在隊伍的後方墊後。
中間是廢帝劉協還有太皇太後董氏乘坐的馬車,以及隨行侍奉的侍女還有侍從。
從戲亭出發,距離長安還有四十多裡,中間在渡過霸水之後就可以抵達長安。
時值下午。
距離太陽落山還有一個時辰左右,距離長安也還有一個多時辰的路程。
從戲亭出發的郝昭還有賈詡一行人也來到了枳道亭的附近。
枳道亭乃是一處驛站,距離長安僅剩下二十多裡的距離。
枳道亭屬司隸校尉部河南尹,乃是經成皋、洛陽一線的交通要道。
自西西向東,或者自東向西都要經過此地。
隊伍繼續前行,行至距離長安不足二十裡之地。
夕陽西沉,九月的山風裹挾著枯草氣息掠秦嶺北麓蜿蜒的山道。
山道在此收緊,形成一段長約三裡的咽喉隘口。
落日懸於終南山巔,將赭紅色的岩壁染成暗金,狹窄的通道東側是刀削般的十丈斷崖,西側斜生著枯黃的酸棗樹叢,鋪滿碎石的路麵殘留著前日驟雨的水窪。
此處地理呈"S"形轉折構造,視野最窄處不足三車並行。
據《水經注》記載,該路段乃渭水支流衝擊形成的天然裂穀,第四紀冰川運動留下的沉積岩層構成獨特階梯狀地貌,極易實施分段阻擊。
岩壁上風化的蜂窩狀孔洞可匿弓弩手三十有餘,南向穀口更有天然石屏遮掩,堪稱關中地區伏擊戰術的理想場所。
未時三刻,郝昭率騎隊成雙列縱陣進入隘口。
騎在馬上的郝昭身披兩當鎧,左手控韁,右手始終按在環首刀銅格處。
斥候半時辰前回報"道清無礙",但山間反常的鴉群驚飛讓郝昭總覺得有種不安的感覺。
道路兩側蜿蜒的山道被兩側峭壁擠壓成狹長的陰影,青褐色的岩縫間滲出幾縷未乾的雨水,在騎兵鐵蹄下濺起細碎泥點。
使得空靈的山路之中隻有馬蹄與兵器盔甲冰冷的碰撞聲音。
而就在郝昭目光難以觸及的岩縫中,一隊隊身著甲胄的士兵正屏息凝神。
距離郝昭一行隊伍不遠處的東南崖頂二十弩手操控六石大黃弩,配備帶倒鉤的鑿頂箭正居高臨下的瞄準著隊伍中間的那兩輛豪華的馬車。
西北坡三百短兵潛伏在酸棗叢後,人均攜三支擲矛。
除此之外,在穀口的位置,還有三百輕甲刀盾手形成合圍陣。
申時初,騎隊前鋒抵達"S"彎第二轉折點。
穀底風速驟加速,揚塵遮蔽天光。
就在此時,郝昭的目光當中忽然閃過一抹金屬的反光之色。
"不對勁。"郝昭忽然一聲大吼。
手中始終按著的環首刀迅速出竅,另外一隻手勒住韁繩時,戰馬前蹄正踏碎一片覆著青苔的頁岩。
也就在郝昭大吼出聲的同時,崖頂突然墜下三塊磨盤大的落石,精準砸中前後導引騎兵。
受驚戰馬的嘶鳴尚未傳開,一場伏擊正式拉開序幕。
寒鴉驚飛翅膀拍打聲卻淹沒在兩側山崖傳來的喊殺聲音當中。
郝昭在第三塊落石墜地前已發出示警銅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