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安帝親政_曆代王朝更迭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75章安帝親政(1 / 2)

binf/b/div永寧二年(公元121年),年僅四十一的鄧綏由於患病日久,此時已然病入膏肓。正應了那句話“隻要命長過人家,就沒有任何對手。”這一下,該輪到劉祜親政掌權了吧?他不知道,其實在一年之前,鄧氏太後就已經想過這個問題。他知道,自己的這個侄兒已經夢想了多年,想要重新執掌劉氏江山。可惜自己鄧氏後繼無人,也隻能將大好江山拱手讓予劉祜了。

一直以來,劉祜也沒有什麼不軌的舉動,對自己也算恭敬。罷了,自己苦心孤詣一生,想要將這大漢江山治理好,不就是為了落的個千秋美名,成就那功名大業嗎?此番自己一死,也就一了百了。將江山還給劉祜,也算是善始善終。

於是,鄧綏在病榻之上,擬出一個詔令“我執政多年,上不愧先帝,下不虧百姓,為興盛我大漢基業,每日勤勤懇懇,從不敢怠慢。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如今大業為半,我便要中道崩猝,俯仰幽歎,天明如此,為之奈何?此番我乘風而去,便留下安帝孤苦無依,隻希望眾卿家能夠以國家社稷為重,儘心竭力,輔佐朝廷,完成大業。”這是鄧綏在世之時的最後一封詔書,書中沒有提到將江山交給自己鄧氏族人打理的事情,身前她也沒有任何安排,因此,安帝親政,已經是木已成舟的事情了。

鄧綏死後,應她生前的要求,安帝將她與和帝合葬順陵,諡號為熹皇後。“有功安人曰熹”,“熹”正概括了她為漢室勤勤懇懇的一生。

鄧綏一死,便輪到安帝大展拳腳了。然而首先,帝國如要全麵真正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就必須要奪回外戚豪強手中的權力。而外戚中,權勢最為繁盛的就是這剛剛失去一棵大樹的鄧家。可是鄧家一直在鄧綏的約束下,謹小慎微,沒有發現太多的違法亂紀的事情,自己即使有心治他們,卻也是師出無名。然而自從安帝成年後,便自然產生了親政的想法。特彆是鄧綏稱製終身,號令自出,成了大漢名副其實的掌權者。雖勤勉為國,卻免不了安帝對自己形同虛設、事事拱手的現狀的不滿,從而產生憤懣,欲要除之而後快。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甚至不需要什麼理由,一旦手中握有生殺大權,就隻要做出一個決定便可以了。鄧家終於逃不了竇氏家族一樣的厄運,讓劉祜做出這個決定的,主要有兩件事。

第一,鄧綏在世之時,曾經因為王聖喜歡在人背後亂說閒話,惑亂後宮,而被鄧綏嚴懲。本來,鄧綏貴為太後,臨朝聽政,生殺予奪之間,彆人是斷斷不能反抗的。隨意地懲治一個人,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這個人卻不是一般的宮廷宮女,而是當今天子的心腹紅人,先帝禦賜給安帝的乳母王聖。得罪了這人,便在客觀上得罪了安帝。安帝一個傀儡,對於鄧綏而言,當然造不成任何的威脅。可是一旦他親政,鄧氏家族便危矣。王聖本來就是一個長舌婦,此番鄧太後得罪了她,她便在此後的生活中,暗自向皇帝劉祜進讒言。其間多次提到,先帝劉肇十四歲就滅了竇氏之亂,親自執掌國家大權,如今太後已然垂垂老矣,劉祜也早就有明君之智,鄧氏一直把持著大權不放,皇帝如何自處?安帝聞言,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內心裡麵早已經是波濤洶湧。

第二,則是一件陳年舊事。在這之前,宮廷之中盛傳,朝堂之中並不想冊立劉祜為帝,隻有先帝劉肇之長子平原王劉勝才是太子大位的不二人選,隻是鄧太後擔心自己得罪了劉勝等人,怕日後地位不保,遂擁立劉祜為帝。然而,這雖然能夠保證鄧氏族人的地位,卻難以在鄧綏死、劉祜親政之後還保持鄧氏家族的興盛。安帝自己也十分擔心,自己繼承大位以來,朝中大臣便多有反對。此番自己親政,會不會有人想重新擁立新帝呢?自己親政,當時是鄧家最為擔憂。果然,不久之後便聽到宦官江京、李閏等人告密,說鄧氏一門眼見自己地位不保,便欲重新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於是,平原王便是他們的不二選擇。江京、李閏何許人也,怎麼能夠在皇帝身邊如此說話?皇帝劉祜也算是一個聰明之人,怎會相信他的誣陷?其實,當年劉祜即位,就是江京把自己從清河王駐京官邸安全接到皇宮的,有從龍護駕之功。而李閏也是皇帝身邊的寵臣,皇帝欲要扳倒外戚,就不得不效法先帝劉肇,大力仰仗宦官。這二人便是皇帝的心腹臂膀。皇帝正在發愁,這欲加之罪,何來說辭?

此二人的一番進言,正合了皇帝劉祜的心思。倉促之間,便將鄧氏一族抓捕起來。最終,鄧氏有的被削奪封爵,廢為庶人;有些遠流邊郡,後在地方官的威逼下,被迫自殺。鄧綏堂弟河南尹鄧豹、度遼將軍舞陽侯鄧遵、將作大匠鄧暢也相繼自殺而死。因安帝未能找到鄧騭預謀廢立的證據,所以他被免職以後遣返原籍。自知申冤無門,鄧騭與兒子鄧鳳絕食而死。另外,此時已經步入權力高峰的蔡倫也在這次的事件中,因為過去謀害宋貴人、梁貴人之事,而被皇帝盯上,後服毒自殺。

鄧綏獨掌國家大權之時,鄧氏一族是何等榮耀。如今當時的傀儡親政,勢必會心生記恨,殃及池魚。鄧綏屍骨未寒,鄧氏家族及其親信便蒙遭不白之冤,落得一個慘淡收場,天下無不為之痛惜。所謂伴君如伴虎,鄧騭一生沒有什麼大的過錯,為了大漢江山在外征戰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最終也難逃死於非命的結果。朝中大臣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正直之士如大司農朱寵,就力主鄧騭乃是無罪遇禍,便用車子載著他的棺材,肉袒上朝,為他鳴冤。百官見此,也多生惻隱之心,皆稱鄧騭冤枉。安帝無奈之下,遂將其安葬在洛陽北邙山的祖墳之中。鄧騭歸葬之日,公卿同吊,莫不悲傷。

其反賊之名,在安帝親政其間已然做實,安帝雖然受到百官的壓力,而被迫讓步。但是為了不損毀自己的威嚴,雖然知曉他是冤枉的,卻也萬萬不能為其平反。因此一直到順帝即位後,鄧騭才恢複名譽。

後世對於鄧綏一生的功過,給予了這樣的評價“鄧後執持朝政以招眾謗,所幸者非為一己之私。她焦心勤勉,自強不息,排憂解患,惟為國家大事。”

可見鄧綏一生殊為不易,從正統的觀點而言,外戚專權當然是滔天大罪。但是從百姓和國家社稷的角度來說,鄧綏執政,也是他們之福。

可歎鄧綏生前雖對外戚有所約束,但在身後其族人仍不免於誅戮。鄧氏家族的浮沉,也正反映出東漢國運的盛衰。自此之後,東漢王朝宦官、外戚以及後來興起的士族階級的勢力交相崛起,把持朝政,漸使一國之運道走向衰微。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三月,等待了十六年的安帝劉祜終於得以親政。在安葬了鄧太後之後,便著手對自己的親生父親和母親進行追封。史書記載“戊申日,追尊皇父清河孝王稱焉孝德皇帝,皇母左氏稱焉孝德皇後,皇祖母宋貴人稱為敬隱皇後。丁巳日,尊稱孝德皇帝之妃耿氏叫‘甘陵大貴人’。”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也為了封賞在自己奪取親政大權的過程中的一乾功臣,劉祜在穩定朝局、清除以鄧氏家族為代表的舊勢力之後,便大力封賞自己信任的那一批屬下。其中,宦官江京被封為都鄉侯;李閏被封為雍鄉侯;乳母王聖被封為野王君。這三人以往都是安帝劉祜的心腹,此後也將在朝堂內外一展自己的手段。


最新小说: 魅魔家訪,你的S級天賦我收下了 竊語心獵手 惟願年年君不安 主神,你家小崽子又在發瘋了 風流人生從打工開始 我的男友是西索 人性的鐵律實用寶典 符針問骨 西遊之方寸山二師兄 職業舔狗撩到病嬌,我遭老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