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多多是?”
肖廣語氣疑惑的問了一句。
楊崢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肖總覺得,以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入場,需要發展多久,才能轉入電商市場?”
“嗯……”
肖廣沉吟半晌,最後隻說了一句:“這個,不好說。”
這件事對他來說,的確不好說。
但對楊崢來說,這事是有實際參考的例子的——鬥音。
鬥音於2016年成立。
到兩年後的2018年時,迅速火爆。
上半年日活用戶過億,到年底時,更是突破至2.5億!
可直到2019年底,鬥音才開始嘗試性的涉及電商領域,上線了短視頻帶貨功能。
又一年後的2020年,才正式發布電商品牌。
鬥音在一切都如此順利的情況下。
由短視頻賽道,進軍到電商領域,也經曆了足足四年。
而且。
2023年夏國電商市場份額分布大致為:
掏貨:40;金東:20;拚夕夕:20;鬥音:12;塊手:5;其他:3。
這個數據一出來,一切就很明朗了。
兩大短視頻平台加起來的市場份額,都還沒一個拚夕夕多。
所以做電商平台的話,走拚夕夕還是鬥音的路子,這還用想嗎?
還有一點。
走拚夕夕的路子,沒有技術門檻。
但鬥音,或者說短視頻賽道就不同了。
未來鬥音火到如日中天,市值萬億,成為互聯網新巨頭。
原因眾說紛紜。
但都避不開一點——超強的推薦算法。
這種硬技術的東西,楊崢現在是真沒半點辦法。
而如果算法技術不跟上的話。
那彆說日後跟鬥音爭鋒。
可能現在就直接被塊手按死了。
所以楊崢的打算是:直接走拚夕夕的路子,做電商平台。
至於直播和短視頻賽道,等有了一定數量的用戶再說。
做互聯網平台。
無論是哪個類型的平台,用戶都是基礎。
有了用戶,才有其他的可能。
這些東西,楊崢並沒有直接跟肖廣說。
他隻是問道:“那肖總覺得,以目前電商領域的格局,就算有了用戶量,又能搶下多少市場份額呢?”
肖廣這次直接不說話了。
因為楊崢這話說的,著實有點紮心。
現在來說,各大互聯網企業,誰家的用戶量最多?
當然是肖廣目前的東家——企鵝。
而企鵝在電商領域的結局是什麼?
清倉跑路……
甚至負責清倉的人,就是肖廣。
這問題要肖廣怎麼回答?
楊崢當然沒有要紮他心的意思。
就是話趕話的說到這了而已。
而他問完後,自己也反應了過來,這麼問肖廣的確有些不妥。
於是他便沒在賣關子,直接說道:
“相信肖總應該也明白,在互聯網領域,雖然用戶量可以說幾乎等於一切,但這其中還有個是否是精準用戶的問題。”
“我到你平台是來看主播唱歌、跳舞,或者打遊戲的,可你突然就給我推送一堆的電商直播,我能樂意看嗎?”
“互聯網用戶,以年輕人為主體。而年輕人的自我意識很強,他們很討厭被操控的感覺。”
這其實就是鬥音+塊手,雖然用戶量極多,但在電商領域,卻加起來都還不及一個拚夕夕的主要原因——平台定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