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董,我們的原酒的原材料成本,大概在15左右一斤。”
“算上人工、水電、場地等,成本已經快到30塊了。”
“就算拉大產能,能降低一些成本,最低也要到25塊以上,再低就會影響質量了。”
“而現在我們一瓶酒的出廠價,給大經銷商的價格是60一瓶。”
陳少明說到這,便停下了。
他的意思很明顯。
25到30一瓶的成本,30塊的包裝,賣60。
已然沒有利潤。
總不能加價吧?
冒然加價,經銷商們那邊可不好交代。
陳少明說的這些。
楊崢自然清楚。
他也算過。
所以才把包裝成本卡在了30塊這個點上。
不然他能說的更高。
至於說利潤問題,他自然已經想到解決方案。
“包裝分四級,藍標、紫標、金標、紅標,藍標是基礎款,對應現在的價格,之後的每級價格往上調整50。”
楊崢話音落下。
幾人又是表情錯愕。
劉勝吞了吞口水道:“這……不是等於在賣包裝嗎?”
沒錯,就是在賣包裝。
網紅產品,有幾個不是賣包裝的?
但話當然不能說的這麼直白。
楊崢斜了他一眼:“調整口味,往酒裡加點人參鹿茸之類的珍貴材料,把不同標級的酒做出區分,這些東西也要我教你們?”
阿這……
幾人都有些傻眼起來。
要說他們都是老實人,那隻能說,未必。
但這種做傳統實業的人,心思的確要比搞互聯網的那批人少。
而陳少明則是真正的實在人。
他眉頭緊皺:“楊董,這麼做不好吧?這不是在欺……這真的不好。”
他本想說的是,欺騙消費者。
但還是忍住了。
楊崢淡淡開口:
“隔壁五穀酒的生產成本比我們高很多嗎?”
“茅子的生產成本比我們高很多嗎?”
“但他們的出廠價是多少?”
“五穀酒是我們的10倍,茅子更是我們的二三十倍。”
“你們覺得,他們比我們貴這麼多,是貴在哪?”
陳少明很快回道:“品牌價值。”
楊崢又問道:“品牌價值是怎麼來的?”
陳少明再答:“口碑、知名度、企業文……”
他話音未落。
楊崢徑直打斷道:“你要是這理解,那麼現在就可以走了。”
陳少明表情一滯,頓了頓道:“宣傳推廣。”
楊崢再度開口:“聽過一句話嗎?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的。”
這話幾人都沒聽過。
因為這是以後才流行起來的。
但這話的意思,很容易理解。
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就是在給品牌身份。
這個身份不是市場、消費者給定位的。
是品牌自身決定的。
品牌要做的,是讓市場,讓消費者,認可你的身份。
怎麼讓他們認可?
宣傳推廣。
茅子也好,五穀酒也罷。
賣的再貴。
本質不也是幾塊錢一斤的高粱、小麥那些糧食釀造出來的嗎?
品質好?
他們的品質,真就比其它所有品牌都要好?
真的未必。
何況酒這玩意兒,品質怎麼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