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裡。
“楊總。”
陳彥進來後,點頭招呼了一聲。
楊崢也頷首示意道:“坐。”
待陳彥坐下後。
楊崢又開口說道:“這次叫陳總過來,是想聊聊貨多多的推薦算法。”
陳彥聽的一愣:“楊總還懂推薦算法?”
隻能說,不愧是理工男。
說話就真的挺直。
楊崢並沒在意,隻是說道:“具體技術上的東西,我肯定不懂,但我知道貨多多需要什麼樣的推薦算法。”
推薦算法,當然不止是短視頻平台需要。
電商平台、直播平台、乃至於新聞資訊網站、搜索引擎等等,都需要推薦算法。
所謂的推薦算法,就是平台通過對用戶之前的各項行為,為用戶打上各種標簽。
然後通過這些標簽,描繪用戶畫像,推薦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和商品。
基礎一點的,就是用戶買過某種商品,看過某個內容,且停留時間較久。
之後便一直向用戶推薦同類商品、類似內容。
進階的就是,通過用戶購買的商品,推算用戶的目的,再推薦給用戶還可能需要的商品。
比如某用戶買了一件衣服,那就再給他推送褲子、鞋子,乃至於襪子、內褲這些商品。
所以很多時候在網上購物時,會遇到我心裡想買什麼,平台就給我推送什麼的情況。
同樣,信息內容也是如此。
我正想看點什麼,他就給我推送什麼。
導致越看越欲罷不能,手機一玩就是一天。
這就是推薦算法的作用。
鬥音的算法為何被盛讚?
因為其做的夠複雜。
一般平台的算法,都是很簡單的分析用戶的基礎行為。
比如你買衣服,那就再給你推送褲子、鞋子這些。
而鬥音呢?
據說其會給用戶打上上百個標簽!
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
你買衣服,它會根據你買衣服的款式、價格等等信息。
推算你買衣服的目的,乃至於你的年齡、身份等等。
如你買的是便宜的居家服飾。
那它除了給你推送類似的褲子、鞋子外,還會試探性的推送一些家庭小工具。
它把你定位為家庭婦女。
而你對那些家庭小工具沒興趣,一劃就過。
那它就改為推送彆的相關內容,繼續給你打標簽,做畫像。
直到你的畫像成型。
那它可能比你自己還了解你自己。
然後你心裡想到什麼,它就給你推送什麼這種事,會變成一種常態。
讓你甚至都懷疑它會讀心術。
在這種讀心術一般的算法下。
誰刷鬥音能不上癮呢?
它實在太懂我了呀!
這種算法具體要怎麼做。
楊崢肯定……不知道。
但老板也沒有說需要知道這算法要怎麼做的。
他隻需要說出自己的要求。
剩下的自然就是員工的事。
楊崢大致描繪了一下自己的要求,最後總結道:
“我需要每個用戶,其看到的頁麵都是不一樣的,都是他們最想看到的。”
這就是鬥音算法的一個核心點:個性化推薦。
陳彥聽的眉頭都擰成了一團,沒有應聲。
楊崢也微微皺眉:“做不到?”
陳彥看了他一眼,耿直點頭:“短時間內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