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火神派_醫術在身,穿到古代成團寵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29章 火神派(1 / 1)

發現牟老郎中重用附子,顧沐雲心裡瞬間思緒翻湧。

附子,重用附子!難道這是火神派?

在學院係統學中醫,自然要對中醫曆史進行詳細了解,而且在外麵也跟民間醫生學過,更清楚中醫內部複雜。

中醫曆史悠久,派係林立,什麼經方、局方派,河間派等等非常複雜。

現代根據治法,把這些門派分為八派,也得到大多數人認可。

一是傷寒派,兩千年前河南和湖北比現在冷得多,疾病以寒為主。

活躍在此地的張仲景以溫藥治療了當時很多寒性疾病,提出“用藥當以溫藥和之”的重要理論,著作為《傷寒雜病論》,(古名為《金匱玉函經》),後世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第二是脾胃派,也稱為補土派,祖師李東垣以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萬病皆因脾虛。

第三為滋陰派,祖師朱丹溪以為“陰常不足陽常有餘”,確立“滋陰降火”的治療法則。

第四派為寒涼派,祖師劉完素根據《內經》理論,重視針灸,擅長使用穴位,形成以清熱瀉火為基礎的針灸學術。

第五派為張景嶽主導的溫補派,他的理念是“陰常不足、陽本無餘”,認為人的陽氣很寶貴,不能輕易用寒涼藥損傷真陽,以溫補為主,極力推崇八味丸,也就是金匱腎氣丸。

第六派是溫病派,以葉天士為代表,著有《溫病條辨》,《瘟疫論》用藥多為寒涼清靈為特點,比如菊花、桑葉、金銀花連翹薄荷等,少用麻黃、附子、大黃等猛藥。

這些門派在一種病上就有不同治法,就比如說在“陽”了高熱時,一部分人選擇用寒涼的清溫膠囊退燒,一部分人選擇用傷寒派的溫熱藥發汗……取舍自選。

第七個門派就是火神派,其實也脫胎於傷寒派,主張補陽為主,所以該流派又叫溫陽派或者扶陽派。

代表人物為鄭欽安,現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屬於這一派。該派的特點就是用大量附子、乾薑、肉桂和麻黃。

第八派就是攻邪派,該派用黃帝內經裡的吐法,下法、汗法治病,對怪病重病有奇效,就是過程痛苦。

顧沐雲學習針灸,自然對傳統醫學有了研究,

現代對火神派的用藥一直爭議很大,因為主藥附子、烏藥在現代藥典裡屬於劇毒,用量極度控製,最多十克,牟老郎中的用量已經是以兩起步。

其實用火神派來劃分牟老郎中是不正確的,因為傷寒派從兩千年前就一直用附子。

而火神派真正的創始人是清末傷寒派鄭壽全,字欽安,原籍安徽,祖宦遊來川,隨家居於四川邛崍固驛鎮,24歲在成都坐診。

他醫術上乘,臨證善用薑、桂、附等大辛大熱之藥,量大而準,治愈很多大症重症,被人稱為“鄭火神”,名譽雲、貴、川數省。

有一個病例為證:清光緒年間,成都知府之妻患吐血病一年,醫藥無效,成都府所屬16個州縣紛紛舉薦名醫來為夫人治病,都認為是血熱妄行,或是陰虛火旺,結果越治越壞。

後經人舉薦鄭欽安,見夫人麵色蒼白,夏天還鋪著皮氈,蓋絲棉大被,十分怕冷,舌質淡紅苔白膩。

鄭欽安處方:製附子四兩,炮乾薑四兩,炙甘草二兩。如此大熱之藥且量大超常,讓所有人都大驚失色。

但夫人喝藥後自覺周身涼爽,胸口舒暢,吐血止住,還吃了兩碗稀飯,漸入坦途。

鄭欽安所傳弟子眾多,入室弟子盧鑄之四代為醫,至今為止在成都已經傳承兩百年。

除直傳盧氏家族之外,還有其他火神傳人,比如重慶“火神菩薩”補曉嵐,貴州李師彥,重慶龔誌賢,成都戴雲波,無錫張劍秋,郫縣範中林等等,都是當代名醫,傳承火神派衣缽,以擅長用附子而著稱。

蜀地產附子,而這些在傳統醫學裡鼎鼎大名的人物,均為出身西南地區的名醫,讓顧沐雲仰慕已久。

可現在的附子已經出問題了,李可老先生就說過,現在經方的藥物劑量僅為原方的十分之一,懸殊太大,劑量過輕,不堪大任。

附子在火神派裡如同一國之君,但“盧火神第三代傳人”已經在減少附子的運用,因為現在的附子質量在下降,藥效在下降,副作用在增加。

此時突然看見真正的火神派,顧沐雲怦然心動,神思恍惚。

她在這裡頭腦風暴,旁邊嚴風舟皺眉盯著:這個小師妹有什麼毛病嗎?雖然師傅的藥方很是精妙絕倫,自己跟幾個師弟都要琢磨很久才能想通,但也沒這樣誇張。

不過仔細想想又理解了,顧姑娘是尚醫局出來的。

醫局治療病種雖然全麵,但每方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開得都是四平八穩,看到這種猛藥疾方一時接受不了很正常。

況且顧師妹擅長的是針灸,看不懂藥方就更正常了。

學院派和師承派的相互看不起無處不在。

“哈哈,顧師妹,你彆急著看師傅的藥方,沒個三年五載你也看不懂,還不如幫我紮兩個病人去,那患者已經喝兩劑藥,你隻需要上手就可以痊愈,彆人都會誇一句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快穿小炮灰在瘋批癖好上瘋狂踩點 讓你打NBA,誰讓你泡女星? 都市之不死仙主 十二金仙風之篇 皇帝年少,我從安南開始挽天傾 劍影俠蹤之武林穿越 淩霄蒼穹錄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閃婚七零,嬌小姐搬空家產去隨軍 我有無敵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