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日軍還在日僑區大量武裝了即使是平時也定期進行訓練的日本僑民,導致第9集團軍雖然進攻勢頭猛烈而堅決,但效果卻是不佳。
兩個星期的進攻作戰,雖然占領了虹口的一部分日僑區,但日軍依然依托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戰鬥竟然僵持起來。
而此時小鬼子的軍事動員能力卻是很強,才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就運送了3個主力師團在上海登陸,國府欲將日寇趕下大海的意圖就此失敗。
這裡主要還是因為日軍海空軍的優勢太大,依托工事防禦的日軍陸戰隊和武裝僑民人數雖然劣勢,但在海軍大口徑艦炮和大量飛機的支援下,反而讓兵力占優並有先手優勢的第9集團軍損失慘重。
然後接下來的兩個月裡,中日雙方不斷向上海增兵,日軍迫於壓力也不得不從華北方麵軍抽調兵力南下。
雖然從戰略上說,國府最初製定的逼著鬼子將進攻重心轉遇到水網縱橫、山勢連綿的南方的戰略目的是達到了,但華夏這邊也同樣是將中央軍最精銳的德械師也投入大半在這個慘烈的戰場上。
近三個月的大戰雖然給日軍造成了近4萬人的傷亡,但華夏軍隊也付出了傷亡近十萬人的代價,而且損失最大的都是國內最精銳的德械師。
而且從整個戰場局勢來說,華夏軍隊已經從開始的主動進攻變成了全麵防守的被動態勢,再打下去的意義已經不大。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既然戰略目的已經達到,為什麼還不從上海開始有序撤兵呢?
問題就出在國聯預定於11月3日舉辦的九國會議上。
在日本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由於在華夏牽扯了西方諸多列強的利益,所以國聯第十八屆常會通過《建議書》,建議召開九國公約簽字國及其他與遠東事務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國家參加的會議,調解中日衝突。
而校長就將一切希望寄托在了這次國際會議上。
所以他遲遲不願從上海撤兵,意圖向列強和日本展現華夏抵抗的決心和意誌。
校長想當然的認為,既然西方列強在華夏都有諸多的利益,他們必然不會願意見到華夏這塊肥美的蛋糕被日本一家吞下的結局,必然會給日本施壓並采取製裁措施,逼迫日本從華夏撤兵。
嗬嗬,這隻能說是校長太天真,也對當前的國際局勢缺乏清醒的認識。
要知道,一戰之後,那些所謂的世界列強其實都已經元氣大傷,再無往日稱霸世界的底氣。
特彆是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歐洲大國到現在還沒有從世界經濟危機的低穀中走出,而此時卻是有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又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這個國家就是德國。
德國自從小胡子上台後,采取了一係列激進但是有效的政策,將德國從一戰戰敗國的恥辱和沒落中拯救了出來,開始對帶給他們恥辱和苦難的英法兩國顯露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
1935年3月小胡子宣布恢複兵役製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和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