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初十,朝議。
一早眾大臣基本已抵達午門,在皇帝尚未到來之前,眾大臣已在就西北的局勢變化,交換意見。
“負圖呢?”
屠滽往周圍尋了一圈,沒見到馬文升的身影,照理說此時有什麼情況變化,去問馬文升最合適。
不但馬文升不在,連劉健和謝遷也不在。
周經回道:“馬部堂昨夜留在內閣值房,一早聽司禮監陳公公說,臨近清晨時,劉閣老和馬部堂二人還被陛下召見。看來昨夜戰報仍舊不斷。”
屠滽一聽就明了,昨夜是有很多人無眠。
皇帝關心西北的戰局,馬文升等人要值夜,隨時等待皇帝傳見。
一直等到旭日東升時,朱祐樘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到來,跟他一起來的還有謝遷和馬文升,未見劉健身影。
朝議開始之後。
朱祐樘才大致說明了情況。
“劉閣老昨夜忙碌了一宿,清早才回去休息,過午後他還要入閣部輪值……很是辛苦……把遼東的情況,說一下吧。”
朱祐樘眼睛也快睜不開,對旁邊的戴義吩咐一聲。
戴義這才拿出一份戰報道:“……朵顏等三衛達虜寇遼東義州,官軍敗之,追出塞,斬首百四十九級,獲馬百二匹……都禦史張玉以捷聞奏報!”
在場的大臣聽了此消息,一個個麵麵相覷。
這就……
贏了一局?
怎麼好像風格不太對啊,昨天朝堂上不還在激烈討論王威寧在偏頭關是否該出兵的問題?
為何一天下來,就變成遼東那邊就奏捷,還斬首一百四十九級,這可比王威寧在賀蘭山一戰中斬首四十二級,厲害多了!
如果說賀蘭山一戰能稱之為大捷。
那這次義州之戰,又開臻至大明弘治年間九邊戰事的巔峰!
可為什麼不是王越呢?
“寧夏和固原的情況,也說說!”
朱祐樘或許是覺得遼東義州這一戰的捷報,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再或者是皇帝的期待並不在義州,以至於沒什麼大的反應。
君王都沒興奮起來,大臣們便沒隨便發表議論。
戴義道:“另有寧夏等處戰報傳來,於涼州等處有韃靼小王子兵馬出沒,涼州西路已與之交彙,尚未有交兵……”
工部尚書徐貫道:“陛下,看來韃靼此番寇邊,於各邊鎮都有異動,有意為之,或應將各路兵馬協調,以備不測。”
眾大臣也都有此想法。
昨天關注的重點,還在火篩所部攻偏頭關,今天就把注意力要放在九邊各處,甚至遼東義州已有戰果,而韃靼真正的主力,也就是達延部,似乎並沒有出現在偏頭關,而在涼州那邊,那豈不是說……皇帝把王越布局在偏頭關,仍舊是錯的?
朱祐樘道:“朕昨夜已找劉閣老和馬尚書做了商議,連夜下旨,命守備固原都指揮僉事李銳協守涼州,再命分守涼州協副都指揮僉事左方充左參將,分守寧夏西路。諸位卿家,可有何異議?”
命令都下了,這邊有異議還有意義?
眾大臣當然不覺得這是什麼錯誤的決定,大概隻能說,這是皇帝將王越錯誤安排在偏頭關後,所做的補救措施。
刑部尚書白昂道:“陛下,是否該以平江伯陳銳調寧夏,以防韃靼東進?”
雖然陳銳跟火篩交兵吃了很多虧,但好像陳銳跟達延汗巴圖蒙克的交兵中,並未落下風。
白昂的建議,其實就跟很多人想法一樣。
第(1/3)頁
第(2/3)頁
既然陛下您錯了,就該做彌補。
咱還是把偏頭關的防備給鬆懈下來,把能打的人往三邊調,畢竟那邊才是韃靼小王子最經常出沒的區域,把韃靼小王子給打服了,火篩他整不出什麼幺蛾子。
“暫時不用了!”
朱祐樘的態度仍舊很明確,“在朕看來,偏關的戰事才是最緊要的,不過昨夜偏關已無消息傳來,或是已有交兵。想來這兩天,會有結果吧。”
白昂道:“前兩日接連有偏頭關戰報傳來,何以會令戰報中斷?”
馬文升解釋道:“若是狄夷有叩關跡象,則難從關口內往外派出哨騎,城關內消息閉塞,或在一兩日後緩解。”
謝遷也笑道:“韃靼人到了偏關,毀去周邊諸多土堡,甚至連城塞也不放過,難道他們就隻是轉一圈就走嗎?”
這語氣,像是在嘲弄那些不懂行軍打仗的人。
本來眾大臣中,那些對軍事不太精通的人,在聽了早朝各處的奏報後,還覺得皇帝是將王越錯誤安置在偏頭關,導致了韃靼小王子在寧夏西路等處開始劫掠,覺得皇帝的布置是不當的。
誰知這邊馬文升以他資深經驗告訴在場的人,偏頭關仍舊是這場戰事中的重中之重。
而偏頭關突然出現的戰報真空,也很可能是韃靼人開始圍困城關的結果。
屠滽請示道:“陛下,是否該從大同鎮調撥兵馬馳援?”
“不必。”
朱祐樘道,“若真有此等需要,王威寧會自行調集,這一戰已跟他打好了招呼,他對於眼前要遇到的事早就心知肚明,朕不相信以他的經驗,在明知如此的情況下,會需要倉促安排。”
皇帝雖然對偏頭關的戰事很焦灼,但他對王越還是有信心的。
王越是臨時被派到偏頭關嗎?
提前兩個月,就告訴你在偏頭關會遇到什麼事,也知道韃靼人會傾巢而出,如果非要等戰事開打之後,你才發現在偏頭關所駐守的兵馬不足,還要從彆的地方征調……那你王越乾脆一頭撞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