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皇帝的話,他們才鬆口氣。
看來皇帝還是在意輿論的。
但這種在意,明顯不是為了理清是非曲直,而是為了申明此事跟張周無關,為張周將來入朝為官鋪路。
都說皇帝熟悉大臣的套路,他們這些做大臣的,又何嘗不熟悉皇帝的套路?
朱祐樘繼續道:“諸位卿家或許不知,在秉寬到京之後,朕曾有意讓程敏政栽培他學問,為他會試做準備,他便明確跟朕說過,此人或因跟民間士子來往過近,或會招惹一些無妄的非議,以此為原因,他並不想在入朝之前與程敏政有任何的往來。”
劉健、謝遷和徐瓊都倒吸一口涼氣。
這是何等人。
居然能在剛進京時,就有這種卓越的見地?
簡直是一語成讖。
皇帝應該不會在這種事上,刻意編個故事來騙他們,如果真如皇帝所說的,張周跟程敏政無往來,沒參與到鬻題,近乎就已是定論,無須再說了。
“年初時,秉寬給朕測了幾卦,除了西北韃靼犯境,以及陝西、寧夏地動,還有建昌衛的地動之外,再就是有關此番會試或涉及到鬻題傳聞。”
朱祐樘為了先說服三人,在來日的朝議時幫自己說話,顯然也不滿足於隻告知他們些微隱情。
“朕本來也考慮過,不要讓程敏政主持本次春闈,但卻又覺得,同樣一個坑,程敏政應該不會掉進去兩次,是朕執意讓他來主考。未曾想,引發朝中士子大嘩,是朕太固執了。”
徐瓊拱手道:“陛下不必自責,是非自當有公論。”
“公論?還有意義嗎?”
朱祐樘冷冷道,“就在最近,便已有人在上奏中影影綽綽提到,說朕寵信奸佞而妄聽方士之言,雖未明提是有關秉寬,但這話難道朕是聽不明白?也不妨告訴你們,朕在會試結束之後,已讓東廠傳旨到內簾,卸了程敏政閱卷的權限。也就是說,本次會試在閱卷時隻有一位主考官,就是李大學士。”
“這……”
謝遷其實已準備跟皇帝好好論論要不要聽信方士之言的問題。
但聽了皇帝的話,他隻開了口,突然就啞火,就好像胸中的腹稿被皇帝的話震懾回去,全都給忘了。
陛下!
您可真行啊,先前那麼固執讓一個在會試主考都還沒定時,就能牽扯進鬻題傳聞的人來當主考,卻又能及時糾錯回頭,在會試結束尚未開始閱卷時,就把程敏政的主考官暗中給下了?
這是什麼迷之操作?
第(2/3)頁
第(3/3)頁
“所以你們看,那華昶有關內簾暗中勾結考生的罪狀,還有探討下去的必要?”
朱祐樘也很硬氣。
朕聽了張周的,提前都做了準備,就等於是提前堵上你們的嘴。
劉健老成持重,他道:“陛下,若是此事為士子所知,必定會加深對翰林學士程敏政的懷疑,且有關鬻題,多牽扯到事前的私相授受,單以程敏政未參與閱卷,尚不能打消世人對其的疑慮。”
劉健也就明說了。
我們知道陛下您做了準備,還想堵悠悠眾口。
可問題是,連你自己都防備到程敏政卷進鬻題,那不正說明朝廷有所懷疑?
那些士子可是出了名的敢說敢鬨,讓他們抓著朝廷對此事解釋的漏洞,都不能叫大做文章,簡直能去玩命。
“所以朕說,有關程敏政、唐寅、徐經三人,是否真的牽扯進鬻題,還要再查,而張秉寬則可以抽身事外,難道三位到現在,對秉寬還有所懷疑嗎?”
皇帝也惱了。
你們耳朵聾?
朕是偏信程敏政嗎?如果偏信的話,就不會在會試一結束,就卸他的職。
程敏政要為自己的行為不檢承擔責任,至於徐經和唐寅,也交給法司去查,隻有張周,那才是朕所在意的,感情朕先前說這麼多,都是在跟你們扯犢子呢?
你們聽問題不聽重點的?
劉健道:“事已起,那是否要將陛下跟臣等所言之事,對天下臣民講清楚?”
現在劉健要皇帝表態。
你跟我們說,我們不會隨便給你去張揚。
但如果你真要為張周洗脫嫌棄,不把你先前所說的話跟天下人講明,彆人也不會信的。
可你要講了……陛下您跟張周相處的模式,就會讓天下臣民知道,原來陛下如此偏信一個喜歡拿天意說事的人,彆人對張周的攻訐會更多。
這恐怕就有違陛下您為張周入仕鋪路的初衷了吧?
朱祐樘道:“朕打算明日早朝,讓秉寬入宮,跟華昶當麵對質。”
此言一出,三人都緘默。
廷辯這種事,自古都有,遇大事不決,讓當事人當麵對質,也不失為一種良策。
但問題是……張周尚不是朝臣,讓張周去跟華昶辯論,還要讓君臣在旁聽著,就不太好了吧?讓張周和華昶去刑部、大理寺的公堂上去對質,不好嗎?
“三位卿家,朕的本意就是要平息士子的議論,如果這都不能為你們所容,那朕也就沒有再商議的必要。”
皇帝也發狠了。
跟你們商量,這麼給你們臉,你們還要厚著臉皮作對,那可彆怪朕直接要跟你們撕破臉。
你們都不支持朕,憑什麼讓朕覺得朝堂上那些大臣會站在朕這邊?
還是朕自己決定此案,比公論有效得多。
劉健道:“陛下,是非曲直由朝堂論定,也可。但請陛下不讓臣等預設立場,也準允臣僚對張周有所質疑。”
朱祐樘點頭。
他明白劉健的意思是,在事情有論斷之前,劉健並不想完全站在張周這邊。
到底能不能洗脫張周嫌疑……不是陛下您和我們來定,而看張周在朝堂上自己的表現。
這就是讓張周去“舌戰群儒”。
“可。”朱祐樘道,“但也請你們為今日之事守秘。明日朝堂,若不能定秉寬之罪,當還他個公道。”
皇帝是告訴三人。
不要想著讓張周自證無罪。
讓張周證明自己這幾個月沒跟程敏政有過來往,甚至是書信、他人傳話的往來,這根本做不到,難道張周能把自己到京後每時每刻的行蹤具體講得一清二楚,還有人證物證?
你們心裡那點小九九,朕清楚得很。
隻要你們不能證明他有罪,那明天就必須還他清白,從此之後還不能再提及此事。
(本章完)
第(3/3)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