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陳銳見完朱鳳出了中軍大帳,回到自己歇宿的帳篷,還沒等坐下來喝口茶,張永就來了。
“張公公?”
陳銳在軍中最敬畏的人,自然就是這位皇後身邊的近臣,又幫王威寧取得偏關大捷的中官。
張永示意陳銳不必多禮,隨後才坐下來。
“平江伯,您剛才去見過安邊伯,所說的話,咱家已知曉了。”
張永說完,陳銳謹慎起來。
當時除了有張延齡在外偷聽一段,還隔牆有耳?
看來張永這個監軍太監還是很稱職,時刻都把他們給盯著。
張永道:“聽說你都將女兒,送給張先生,何以又要跟安邊伯談聯姻之事?”
“這……”陳銳不知張永的用意,也不好去解釋。
有點把一個女兒許配兩家的意思,雖然對張周那邊不算是許配,但承諾出去照理說也不能反悔。
“令嬡都已掛在張先生名下,不是都給送到宅子裡去了?彆怪咱家多言,這種事咱家從京城走之前,自會有同僚跟咱家說的,你若是想借著跟安邊伯聯姻,來反悔,勸你趁早斷了這心思。因為此事,陛下也是知情的。”
張永其實是來勸陳銳彆亂來。
皇帝讓伱來遼東帶兵,給你個將功折罪的機會,你以為沒前提條件的?
你那是給張周送禮嗎?皇帝就是看你送禮的態度,你能誠心給張周辦事,皇帝才會覺得你是自己人。
結果你剛說要把女兒送給張周……先不說張周對此態度如何,但你要是反悔,那你就是給自己找麻煩。
“末將受教了。”陳銳趕緊拿出誠惶誠恐的姿態。
張永歎道:“這安邊伯有什麼好的?不過隻是個花瓶。這世上花瓶多了,你跟他聯姻還要把這個花瓶給扶起來,不如找個好靠山,大樹底下才好乘涼啊。”
張永是在提醒陳銳。
你選錯目標了。
看起來跟朱鳳聯姻對你來說是好事,但其實朱鳳根本沒能力,全靠張周給他撐著。
你可不能最開始做對了,然後一尋思有損你老陳的老臉,再給反悔。
“是,是。”陳銳繼續應著。
張永笑道:“若此戰能得勝,以後咱家還要多仰仗於你。”
“張公公抬舉末將,應該是末將供您驅馳才對。”陳銳也看出來,張永也是想收攬他。
難道張永不想收攏王威寧?
但王威寧什麼身份?雖然王威寧喜歡巴結中官,但喜歡巴結最大的那個,不是戴義也是陳寬。
現在王威寧明顯已巴結上張周,對他張永也隻是禮數上的恭敬,張永以後還想在軍界有所建樹,以後想當禦馬監太監、提督京營中官等職位,就需要他們這些軍中的背景。
陳銳似乎也明白了為何張永要在他送女兒這件事上來提點於他,因為二人的利益是共同的。
……
……
三月十八。
一清早,眾貢士便齊聚在長安左門。
這裡又被稱之為“龍門”,因為每次殿試張榜的黃榜、金榜便懸掛在此,對於天下的士子來說,這裡可是鯉魚躍龍門的標誌,這次每個貢士到這裡來都是麵色歡愉。
基本上殿試是不往下落榜考生的,就算有殿試不中的,基本也是因為突然發生父母的亡故,要回去守製,或是自己突然生大病或是嗝屁。
而貢士沒有參加殿試的,在守製期滿之後也會以進士的身份放官,大明曆來都是如此。
“諸位,可有聽聞?據說本次殿試之後,並不遴選於庶吉士,看來除了中鼎甲一途,已沒有館選的可能。”
金榜還沒懸掛,眾貢士還無須列隊,便在互相交換消息。
而最令他們關心的,也就是大明儲相的選拔,庶吉士的遴選考試被取消。
很多人在聞聽此消息之後,也將充滿敵意的目光落到唐寅身上,因為外間的傳言也基本描述過這件事,這次不遴選庶吉士,主因便是這次會試涉及到鬻題。
本來張周也是涉案人。
但考生要恨,也恨不到張周身上,就算是這種遷怒也要挑唐寅這個軟柿子捏。
“秉寬。”
張周還立在那閉目養神,林庭走過來,給張周行禮。
張周堆起笑容拱手:“林兄。”
林庭道:“先前在人前,也不好意思問你,有關舍妹的那首詞……”
也不寒暄廢話,反正殿試都考完了,隻剩結果沒出,林庭現在就單刀直入問及那首詞的事。
張周笑道:“不是你妹妹寫的嗎?”
“秉寬,明人不說暗話,舍妹因此事受困擾頗多,還請釋疑。”林庭也算客氣的。
你張周拿一首詞說是我妹妹寫的,沒跟你吹胡子瞪眼是看不出你有什麼惡意,但文人也將求個實事求是。
張周搖頭:“其實林兄你就不該問,有些事非要明說嗎?”
“那就是你……”
林庭也是聰明人。
既然不是妹妹寫的,還沒彆人承認是其寫的,那就隻能是張周的大作了唄?
張周沒否認,也就等於是承認。
林庭道:“那你為何不自己……”
張周道:“功名於我如浮雲,再說一點虛名而已。若是林兄你不解,或可請教於令尊。”
“家父?”林庭多有不解。
這難道是我父親的授意?
張周其實是告訴他,你父親還覺得是周太後讓我這麼乾的,其實我不過是想早點把你妹妹打發彆讓她纏我……果然你們家的人性格都是一脈相承的,喜歡給人找麻煩。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
第(1/3)頁
第(2/3)頁
“放榜了!”
正說著,門口已有禮部的官員出來,手持金榜,準備張榜公布。
隨後也會排隊,進宮準備參加傳臚大典。
……
……
奉天殿內。
朝議還在進行中,而當天議題的重點,在於有西北的禦史參劾成國公朱輔到延綏之後固守不出,有延誤戰機的嫌疑,並且還有遇敵而撤的情況。
朱祐樘昨夜派蕭敬去煩擾張周,關鍵點便在此。
不是說皇帝對朱輔不追究,朱輔就可以安然無恙,他在西北乾的事,其實科道的言官清清楚楚,達延汗的人馬在延綏周邊越鬨騰,朱輔的壓力也越大,你不出兵就會被參劾,就看皇帝怎麼論定了。
“諸位卿家,成國公就算在延綏並無進益,至少也沒有造成地方被劫,不是嗎?”
朱祐樘在朱輔的問題上,還是會替其說兩句的。
張周沒偏幫朱輔,但皇帝會覺得,這是朕欽點的總兵官,他在沒犯大錯的情況下,你們憑什麼要讓朕把剛調去西北不多時的朱輔給撤職查辦?
兵部尚書馬文升道:“陛下,延綏涉及到周邊屯田數十萬畝,若韃靼持續不退,而邊軍持續也無動向的話,隻怕會影響到春播、夏收等事,各處關隘當嚴防死守,或可對於韃靼襲擾人馬做驅離之舉。”
馬文升也沒支持直接出兵草原。
但朱輔總把兵馬縮在關塞裡,他是更反對的。
韃靼人來,不接戰就罷了,連追都不追,雙方更沒有任何實質的交兵,現在延綏周邊的人畜是有城塞保護,但田地周圍可沒有城牆阻隔,韃靼人的鐵騎想踐踏就踐踏。
謝遷也走出來道:“陛下,如今九邊用兵之重,也當轉移到延綏、寧夏和固原等處才是。”
說來說去,大臣還是對於皇帝在遼東設伏的事有意見。
沒聽說過大明要把遼東防備當成重中之重的道理,畢竟大明在薊遼隻設巡撫,都未曾設置過總製級彆,韃靼小王子巴圖蒙克也沒去過遼東那邊,乾嘛要聽張周的把重點轉移呢?
朱祐樘道:“韃靼在延綏周邊也無大舉犯境之意,多也不過是一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傳報,等真有事的時候再說吧。”
皇帝沒有理會馬文升和謝遷的建議。
或者說,根本沒理會的必要。
朕是說讓朱鳳去寧遠備戰了,但這影響到西北局勢了嗎?備戰用的還不是遼東本地的人馬?
你們非說如今大明的邊地防備重心轉移,朕也沒說把王威寧調遼東去吧?
現在要拿朱輔在延綏縮著這件事來做文章,還不如說讓朕多增派人馬到三邊,可秉寬都說了,現在草原部族就算遭遇到天災人禍,他們現在也不敢大舉犯境,既然明知道那邊不會出大事,為什麼還要加強防備?
難道往三邊調撥錢糧物資,成本就小?
……
……
君臣在有關九邊用兵重點的問題上,鬨得有些僵。
隨後便是傳臚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