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軍民對於火篩還是非常惱恨的,畢竟火篩幾次犯境,殺傷擄劫過人命,還搶劫了邊關的財貨,即便現在火篩歸順大明,朝廷決定不予追究,但大明軍民還是不會從心裡原諒這頭餓狼。
本來百姓不被允許到街道圍觀,但因為城中百姓群情激奮,士兵也有意放水。
最後有很多百姓跑到街道兩旁。
要不是因為王守仁在旁,他們絕對會爛菜葉、糞土之類的往上丟,如今便也就是站在路邊朝火篩大罵。
火篩能聽得懂,也沒什麼意見,他似乎很清楚今天自己的立場是什麼,也明白大明百姓是不可能對他有任何善意的,反正你們的巡撫都在我旁邊,他都沒權力殺我,你們光罵有什麼用?
……
……
火篩進大同,不過是王守仁所安排的一次“慶典”。
更多是為彰顯大明的軍威。
也是檢驗火篩是否有誠意歸順,如果火篩心虛的話,是不敢進大同城的。
隨後由唐寅一行,帶一支五百人左右的隊伍,一路陪同,或者叫一路“押送”火篩往大明京師而去。
消息傳到京師,君臣百姓一片歡騰。
朝堂上,朱祐樘再一次為張周表功,當著文武大臣的麵,把張周吹得天上有地上無的。
這就讓在場很多大臣聽了很不舒服。
“……經此一役,大明於西北奠定勝局,邸定草原之日可期!”朱祐樘一臉振奮。
武勳那邊的臉色倒也還好,容易被他的話帶進節奏之中,而文臣那邊一個個則都要表現出“也就那樣”的神色,哪怕有些人真覺得大明邊鎮的春天來了,為了自己的立場和仕途前景,還是要保持跟傳統文臣之首的劉健等人步調一致。
朱祐樘道:“朕準備為秉寬加柱國、太子太傅,兼兵部尚書!”
“陛下!以功勳封文勳之職,當以資曆,以部堂尚書之職三年秩滿,平草原之業未成,張周於西北尚未有邸定之功,若貿然加賞,則令軍心懈怠,無助於事。還請陛下三思。”
劉健在這種問題上,是要衝出來反對的。
在大明,文臣勳職中,柱國是僅次於左、右柱國的勳爵,位從一品。
張周雖然兼左都禦史,但本身並沒有正二品的實缺文職,大明邊鎮總製的官職都是臨時的,以目前張周臨時兵部右侍郎的職位,哪怕是回朝,最多也隻能官正三品,還很可能沒法放在京城為六部侍郎,可能還要放到南京去。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就算張周你功勞再大,那也隻能給你武爵,至於什麼柱國之類的文勳,你還是靠邊站吧。
眼下大明柱國還是有的,但凡是當到六部尚書、內閣大臣,三年考滿基本都會被賜給柱國的文勳,這種爵位更多是象征性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也不會賜券,無法傳承的。
最多是家裡有個子侄能得到蔭封進國子監讀書。
朱祐樘本來以為,給張周賜個萊國公,都獲得了劉健等人的默認,現在要加個柱國應該是輕而易舉的,誰知卻遭到如此大的反彈。
他大概也明白,封萊國公,沒有傷到文官的基本盤,但如果是加柱國的話,卻令文官如芒在背。
第(2/3)頁
第(3/3)頁
朱祐樘心想,朕還沒有給秉寬加左右柱國呢,隻是柱國你們就這模樣……真是讓朕失望啊。
“此事容後再議吧。”朱祐樘沒勉強,一個象征性的文勳,朱祐樘都不太急於去給張周爭,現在光是如此試探,就讓他知道這群人的態度,反而讓他覺得很有收獲。
“至於兼兵部尚書之職,朕以其在西北治軍所用,諸位卿家應該沒什麼意見吧?”
就在所有人以為皇帝是要把之前要給張周加封的官銜一並“容後再議”時,皇帝特地挑出了“兵部尚書”的職位給張周爭取。
這意思其實也是在提醒在場文官。
你們既然覺得他沒當三年尚書,不能給他賜柱國的文勳,那現在朕就要給他個兵部尚書的兼職,現在計時開始,你們總不該有何意見了吧?
劉健其實也很無奈。
皇帝連左都禦史的職位都給張周了,當然這也隻是個兼職,畢竟正牌的左都禦史,負責都察院事務的是閔珪。
但皇帝非要讓張周再兼個兵部尚書……這不擺明是讓朝中大臣難堪?
“既無意見,此事便如此定了。”朱祐樘態度又顯得很堅決,“不過朕打算,年前調秉寬回京。到時給他如何的職位,吏部也要先酌情考量……”
屠滽往劉健那邊看一眼。
心裡在琢磨,這種事還用考量?
不是給他萊國公的爵位嗎?
就算不是萊國公,想給他個尚書、侍郎之類的,南京六部正在等著他。
朱祐樘突然又道:“《大明會典》馬上要成書,朕要以秉寬修書之功,擢其為侍讀學士,這是之前都商議好的。這幾日也由吏部酌情考量……由翰林院製誥發出……朕等著火篩入京的一天!”
……
……
朝議結束。
出宮的時候,諸多大臣都在議論。
就因為火篩入京這一件事,皇帝就要給張周加柱國、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侍讀學士……這還不算之前就定下的兵部右侍郎、左都禦史和萊國公……
大臣都感受到一股深深的無力。
鬨著玩呢?
“張秉寬的功勞很大嗎?今年每一戰都有他的身影,但他哪一戰衝鋒陷陣了?”元守直作為通政使,對張周的意見一向最大。
也可能是他的官職不如那些六部尚書,他也沒考慮過要進階為六部尚書,所以便也就耿直發言。
這話他是故意讓在場同僚聽到,意圖把這種討論帶到朝中上下,甚至是帶到民間。
左都禦史閔珪道:“今年以來,各邊鎮捷報頻傳,陛下連軍功犒賞的定規都要修改,以一人之力改變西北格局,倒也不能說他無功在身。”
“你!”
元守直皺眉打量著閔珪。
之前在朝堂上,閔珪對張周的意見還是比較多的,經常出來反對皇帝對張周的任用。
如今到私下的討論,閔珪卻好像是在為張周彰顯功勞,就讓元守直以及周圍一些人看不懂了。
徐瓊道:“如今這局麵,留張秉寬在西北,於朝野上下也是善事,何必糾結於那不切實際的官職?敢問諸位,若是他回朝之後,朝中有這麼多空缺給他?還是說他有能耐一次把這些職位全都領受在身?”
這意思便是,一百個虛職不如一個實缺。
什麼侍讀學士、兵部尚書、左都禦史、萊國公的……這些哪個現在變成實缺了?
到時還不是要在其中給他選一個半個的給他當上?
到時有國公不當的,都是蠢人,到時禍害的是都督府,是張懋那老家夥,我們急什麼?
在場的大臣聽了徐瓊的話,好像瞬間心裡就舒服了。
突然又覺得……讓張周去西北獲軍功這件事,簡直是太美妙了,本來還擔心張周留在朝中,因為修書的功勞加為侍讀學士,很快有就會入閣……但現在有了萊國公的爵位,最多就是個以前我們瞧不上眼的勳貴了。
管他是否世卿世祿呢,隻要彆霍霍我們就成。
……
……
文華殿內。
朱厚照正準備上課,而這邊穀大用給他帶來一封劉瑾的書函。
“這老小子,讓他去跟著張先生混軍功,他跑偏關混吃等死去了?無能!”朱厚照對劉瑾很生氣。
穀大用很想說,這是他劉瑾能選擇的?
都以為偏關會有大戰發生,但偏偏戰事就沒發生在偏關,劉瑾想獲得軍功也沒戲啊!
朱厚照道:“把本宮的軍事圖拿來,本宮要好好研究一下!等以後,本宮親自平草原,如此曠世功業豈能假手他人?”
(本章完)
第(3/3)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