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祐樘過了他登基之後最有意義的一次萬壽節。
四海來朝不說,連曾經草原上不可一世,跟韃靼小王子巴圖蒙克爭雄長的火篩都俯首帖耳來歸順,與此同時還得到了張周和王守仁所部巡兵威寧海,在威寧海祭天的消息。
以至於京師周邊開始興起一種說法,說是朱祐樘是大明太祖和太宗皇帝之後,最有武功建樹的君王。
如果不是因為不能讓朱祐樘超過開國那兩位雄韜武略的皇帝,或許有人直接就說他朱祐樘堪比秦皇漢武了,這麼說都算是比較克製的。
當然朱祐樘要當天下共主是要有代價的。
那些番邦藩屬國來京朝賀,都是伸手跟大明要好處的,尤其是以火篩那邊為甚……火篩除了請求大明把抓的一萬多俘虜,還有近十萬頭牛羊都歸還之外,還提出要跟大明在河套修築城池,並把河套之地從此之後封賞給他,並賜予大批的綢緞和茶葉、鐵器等。
其實他還想要大明的火炮技術……當然他也知道現在沒法取得大明的完全信任。
這個請求就先憋在肚子裡。
在此事上,朱祐樘倒也還算是冷靜。
逼已經裝過了,就算要撒點好處給那些藩屬國,也沒必要一次大出血,給點意思意思就行了。
最後由唐寅去火篩處傳達大明的意思:“……河套之地乃是聖上看在你們蒙郭勒津部無處放牧的窘境,才暫時給你們作為安身之所的,其地必須歸大明,其內要修造城池必須要由你們部族的人自行來修,三年三貢。”
“如果你們部族遭遇到侵犯,由大明審時度勢決定是否出兵相助,當大明邊關遭遇寇邊時,你們也要適時出兵,否則將視為背叛,下次大明再出兵,將會將你們族人徹底覆滅。”
“至於你們被俘虜的族人,將會在未來五年時間內,每年賜還一部分,先賜給老弱,歸你們所養,以儘孝義,再賜婦孺。至於牛馬駝羊等,那都是大明戰利品,除了少部分會給你們之外,剩餘的你們也就不要想了!”
火篩本來覺得,從大明這裡拿到了不少的賞賜,可以風光回去。
等聽了唐寅的話,他才意識到大明這根本都不能叫借花獻佛,簡直是用搶了我們的東西,賜給我們一點點,以彰顯出大明的恩威。
相比於我拿回去的……被掠走的人畜和財貨那有多少?
如果不能賜還給我,那我還丟人現眼跑大明這裡來當順民作何?直接跟你們大明拚了唄?
唐寅最後對火篩的遭遇表達了同情,他道:“聖上對你們仁至義儘,但畢竟沒有讓你們遷徙到關南之地,仍舊給你們足夠的土地和牧場,還答應會酌情出兵保護你們的安危,這是皇恩浩蕩。領受之後早些回去吧。”
就差說,我們大明沒把他們捆下來,也沒把你們都給殺了,留點人質也是必要的。
如果你想重新反叛……由著你來。
不過下次你可能要承受的就不是王伯安或是朱知節他們了,要那位張半仙親自上,就問你火篩怕不怕?
……
……
火篩從大明這裡拿到了必要的賞賜回西北了。
至於朝鮮國那邊,也拿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便是賜燕山君的長子為世子,等於說燕山君的這個兒子得到了大明的承認,當然到現在為止,李的國君之位也是得到大明承認的,甚至朝鮮國內還當他是明主。
而朝鮮還有個重大的目的,就是要配合李的“西征”。
在弘治十二年五月,建州女真襲擾了朝鮮,擄走大批的人口,李聽從了強硬派大臣李克均建議,決定親征建州女真,以成俊為都元帥,李克均為副元帥,人馬也開始籌備,卻是因為境內遭遇旱災,加上國力大不如前,出征被迫延後到弘治十三年。
並在弘治十三年正月,李下令取消西征。
後來朝鮮君臣又討論在平安道修長城以防備女真,亦因種種困難未果。
而這次金壽童到大明來出使,是要為朝鮮西征贏得大明在法理上的支持,畢竟建州女真名義上也是大明的藩屬。
對此,大明的意見是……不管不問。
這也是明朝中期大明對待北方狄夷的一貫作風,不在於偏幫於誰,而在兩不相幫,最好是看你們狗咬狗兩敗俱傷,除非是遭遇到外敵入侵,諸如在萬曆時,明朝兩次以宗主國的名義出兵朝鮮,助朝鮮兩次大敗倭國入侵兵馬,這都是後話。
……
……
轉眼已到八月。
張周在西北日子過得倒很逍遙,基本上的情況就是,大明邊軍已經能完成對邊關以北百裡範圍之內的日常巡防,夜不收能推進草原的距離,從本來二三十裡都不到,如今已經能到二百裡到四五百裡。
韃靼內部似乎一時也消停下來。
達延汗曾試圖上奏,請求跟大明繼續上貢和通商,卻為朱祐樘明確拒絕。
至於張周在西北的開礦,推進速度也很快,除了山西的煤礦已經開始投產,連張家口堡以北的鐵礦也開始開采,大明西北各處除了屯田之外,就是一門心思搞生產,冶煉工坊從大明的京師到西山,再到宣府的張家口,再到山西大同……這一路上形成了產業鏈。
隻是張周對於西北鐵礦的成色仍舊不滿意,他已經跟朱祐樘上奏過,準備在後世唐山周圍,也就是如今的北直隸永平府周邊,開辟新的鐵礦場。
而在京師內。
朱祐樘最近似乎身體很不好……
一連幾天都沒上朝。
也不是說他真的生病了,而是他逐漸開始懈怠於朝務,有時候身體稍微不適,他就不打算上朝,這也是朱祐樘在當政中後期所產生的怠政心態,曆史上他是從弘治十四年左右,經常不參加朝會。
但因為有張周在,他覺得好像一切都無須自己親自出馬,才會產生這種心態。
第(1/3)頁
第(2/3)頁
大臣們覺得,這是因為一個牛逼的“生日會”,讓皇帝的心起空了,這位大明的皇帝以為自己是明君聖主在世,拍馬屁拍多了的必然結果。
……
……
卻是這時候北方的一道“上奏”,讓朱祐樘逐漸懈怠的心又收拾起來,但因為對外人說自己是生病,他也沒舉行朝議,隻是趁著中午時,讓朝中幾名重要的大臣一齊到乾清宮內,於乾清宮舉行一場內廷的會議。
被召見的大臣,除了內閣三人之外,還有六部尚書及左都禦史、掌院翰林學士王鏊。
武勳那邊則一個都沒召見,顯然這次的事情是涉及到決策層麵的。
司禮監四名太監都在。
在幾名大臣抵達之後,簡單的見禮,朱祐樘讓人給他們賜了座,同時將一份謄錄了多份的“奏疏”,分發到每個與會大臣的手上。
等大臣看過之後,才知道事態有點不同尋常。
“咳咳。”朱祐樘咳嗽兩聲,給這次的內廷會議奠定了基調,“朵顏三衛,說是韃靼小王子巴圖蒙克,引兵二十萬往薊遼以北,要吞並他們。所以他們上奏,請求國朝出兵。咳咳。”
皇帝還顯得很虛弱。
是否真的有病,在場大臣也不在意了,反正看皇帝的精神狀態還挺好,說話中氣十足。
李東陽道:“此乃好事,是為火篩詣闕的效果顯現。”
在場幾人還很意外。
皇帝這時候心已經起空了,你李東陽居然還幫著皇帝拍馬屁?還是說你準備來個大喘氣,說完褒獎的話應該說點喪氣話,給皇帝頭上澆一盆冷水了吧?
出乎意料的……李東陽說完就說完,沒下文。
這就讓在場大臣更覺得不可思議。
按照他們的想法,現在內閣的態度應該是……陛下,此乃火篩入京師朝見後的後果顯現,看看,他們那些草原部族都把大明當冤大頭了!有沒有麻煩都讓大明出兵!
“嗯。”朱祐樘對於李東陽的說法倒是很滿意,他點頭道,“諸位卿家,爾等認為大明此時是否應當出兵?”
在場大臣很尷尬。
這種問題……
換了是去年,沒有張周在朝時,皇帝大概都不用問,當然那時的朵顏等部族也不可能跑來厚著臉皮請求大明出兵……因為約定俗成的,你們草原部族自相殘殺,關我們大明什麼事?
最好你們同歸於儘,大明派兵去幫你們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