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各路“勤王”的人馬,總數至少六七萬的模樣,就這麼目送著不到他們兵馬數量十分之一的王守仁所部,大搖大擺往大明關隘的方向而去。
王瓊回身看了一眼山丘南邊清澈碧綠的威寧海湖水,突然好像明白自己跟王守仁的差距在哪裡。
王守仁在戰場上,更好像個“瘋子”,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勢頭,還能做到有節有度,在明知不可能繼續跟韃靼人纏鬥的情況下,退兵都可以退得那麼從容,愣是把韃靼人嚇到連進兵與之交戰的膽量都欠奉。
相比於為官多年,已早就習慣了功利主義的他來說,王守仁更具備了跨越世俗功成名就的潛質。
“王中丞,似乎新建伯的人馬,已經原地駐紮休整了。”李鄌帶兵上前查看過情況後,回來通稟。
王守仁知道自己在背靠援軍的情況下,還不著急撤了,就原地駐紮起來,好似故意跟對麵挑釁一般。
這點連王瓊都有點緊張。
就算他跟王守仁兩方人馬合起來有兩萬以上,但對麵還是有三四倍於他們的兵馬數量,且對麵也都是韃靼部族的精銳和主力,如果真要玩命的話,靠炮彈和火銃、弓弩這些,隻怕還是不太夠用。
但王守仁就可以這麼從容不迫。
“他們駐兵了,我們也駐,背靠威寧海,怕什麼?這裡也是我大同鎮巡兵之所,相信用不了兩日,大同的援軍就到了,韃靼人有本事就在這兩天跟我們交戰!”
王瓊似乎都被王守仁的“狂妄”所帶動。
後生晚輩都這麼牛逼了,我這個當“前輩”的總不至於丟人吧?何況我這邊還有一萬七千兵馬,就算也是疲敝之師,難道韃子那邊“護送”了幾天,他們就是以逸待勞了?
說得好像誰不是疲敝之師一樣。
既然都累了,那就駐紮下來,大家一起休息。
……
……
當天下午還沒到日落,王守仁便親自策馬前來王瓊陣中拜見。
王瓊見到王守仁還是很高興的,怎麼說王守仁也是他欣賞的“名將”,論官職,王守仁尚且在他之下……非要論爵位也沒用,在西北就是巡撫比總兵的官大,至少王瓊在王守仁麵前還是能保持麵子上不落下風的。
“不辱使命。”王守仁當著王瓊、李鄌等偏頭關的將官道,“此戰未曾帶回首級,但已割雙耳九千七百對。其中青壯年男子七千九百。”
此話一出。
偏頭關的將官聽了都快饞哭了。
王瓊則大笑道:“我朝出兵草原多番,除開國驅除北元殘餘之外,伯安你可說是大明第一人了。尤勝王威寧啊。從此之後,沒有斬虜首過萬的戰績,誰與你爭鋒?”
“不敢當。”
王守仁顯得很謙卑。
不是說他故意如此自謙,是因為王守仁也知道,朝中光是一個張周,他就沒法比。
第(2/3)頁
第(3/3)頁
再者換了王瓊或者陸完帶兵進草原,取得的戰果一定比他差?
當然王瓊和陸完因為為官多年,一般是不會被張周和皇帝所用來做長途奔襲,但若是王越活著的話,王守仁知道以王越的“瘋狂”,隻怕六千人直接就能懟到巴圖蒙克的臉上。
所以他也知道,在追與不追的最關鍵問題上,他還是保守了。
王瓊笑道:“大同援兵正在抵達,到時我三軍將士就會超過四萬,與韃靼決戰也無不可。不妨就選在威寧海這片地方,這乃是我大明的福地。”
草原的一片湖泊,卻成了大明將士的福地。
這讓偏頭關過來的將士都深受鼓舞。
一想也是。
又是王威寧,又是王新建,都在這裡揚名海內,如果就此跟韃靼人來一次決定存亡的大戰,那這裡必定也是最佳選擇。
王守仁道:“料想韃靼人今夜便會回撤,我大明在貓兒莊有駐兵,莫非還未趕至?”
顯然王守仁並不覺得王瓊這種長途馳援,是好的選擇,認為你王瓊應該先早點通知到大同一邊,這樣增援能更及時,也讓韃靼人能更早撤退。
王瓊道:“韃靼小王子能甘心嗎?”
王守仁淡然自若道:“以我所觀察,到目前韃靼小王子的主力仍舊未出現,並非他無能力趕至,或是並不願與大明決戰。於此時麵前各路韃靼人馬中,旁支殘部居多,人心不齊談何交戰?待三軍整頓之後,回撤貓兒莊,方是上策。”
以王守仁這幾天的觀察。
他早看出來,明明巴圖蒙克有能力增兵過來,聯合他的五萬人馬,跟王守仁這路人馬來個決戰草原,而且巴圖蒙克近乎有十成的勝算。
但巴圖蒙克就是沒來。
主要是怕損失太大,讓彆的部族占了便宜……要是換了五六年前,巴圖蒙克尚未展現出吞並草原野心的時候,這種仗巴圖蒙克是不可能回避的,但如今草原這形勢,各方互相猜忌,甚至還出了火篩這個“叛徒”,誰願意拿自家的家底去跟大明周旋?
這會都想著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
“伯安,那你該奏捷了。”王瓊提醒道。
“嗯。”王守仁這次也不客氣,點頭之後將一份在他趕路途中寫好的奏疏遞過來道,“還請王中丞代為看看,是否有需要補充之處。”
王瓊笑道:“我怎好隨便添加意見?不過是趕了個晚集,沒誤了大事。伯安,這一切的功勞都歸屬於你。”
王瓊不爭,不代表他沒有。
偏頭關最先出兵增援,並在他與王守仁彙兵之後韃靼人撤走……這次功也能落到他頭上。
而且誰讓他跟王守仁一樣,都是張周提攜出來的人?
張周派係的人,便在戰功議定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彆人羨慕不來。
……
……
如王守仁所料。
當天夜裡,韃靼各路人馬便回撤北上。
大明一方也沒有派兵追擊……也主要考慮到各方都是人困馬乏,大明一方若是想馱著火炮和疲憊之軍去追擊,能不能追上還是另一回事,韃靼人多半也不會與大明展開決戰,追了也白追。
而當夜,奏捷的戰報便往大同鎮方向傳去,再由大同傳往京師。
王守仁殺敵近萬的消息……這在西北絕對是爆炸性的,此戰報無論傳到何處,無論是帶兵的將領,或是普通的販夫走卒,哪怕是山中的賊匪,聽說之後都是要為之一振的。
就連傳驛人員,每天快馬行驛,似都比以往更快了一些。
十月初一中午。
一份奏捷的戰報,十萬火急一般出現在京師,並在第一時間傳到皇宮內。
此時六部派出的人員,已在皇宮裡等著給參議軍情多日,或者說做了多日的無用功,每個人都已經很焦躁,早朝時也不止一次有人提出來,要把參議軍情的事給先放一下。
便於此時,身在乾清宮內的朱祐樘正要趴在案桌上小寐一會。
卻在此時。
蕭敬、牟斌和李榮三人,也是邁著急切的步子進到大殿中來。
“有結果了嗎?”朱祐樘看到這一幕,先起身急切問道。
“陛下,捷報!大捷!新建伯破敵過萬,帶回敵寇雙耳近萬,已於三日之前與鎮守偏關出兵的王中丞人馬彙兵,韃靼撤走……”
蕭敬說出這番話的時候,聲音已經有些沙啞。
“砰!”
“嘩啦!”
朱祐樘在激動之下,用拳頭狠狠敲擊了案桌,並將桌上連日來積壓的奏疏全都掀翻在地。
朱祐樘麵色赤紅,聲如洪鐘一般道:“朕便知曉,秉寬所謀,從不負朕望!”
(本章完)
第(3/3)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