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閣。
有關崔元的任命書,由翰林院草擬,也是很快便傳到了內閣三名大臣耳中。
趁著中午休息吃飯的時候,李東陽似有所思道:“說來奇怪,崔懋仁也算是王德華提攜出來的,卻被留在西北沒召回來,該得的爵祿也沒得,透著些希奇。”
謝遷笑著問道:“你是覺得,崔懋仁的軍功,或並不在張秉寬的計劃之列?”
李東陽道:“倒也說明,之前的計劃倒也沒錯,或是可以跟崔懋仁走得近一些。卻是王德輝那邊,最近……談得很不順。”
內閣這三位如今也很頭疼。
之前的計劃,是要把王華和王守仁父子拴在傳統文臣這邊,本來他們認為難點在初出茅廬的王守仁,怕王守仁不識相,所以他們先找更容易下手的王華。
結果卻是……王華好像比他兒子更油鹽不進。
以至於王華好像連自己的前途都不在意,對於內閣等傳統文臣所拋出的橄欖枝,選擇了置若罔聞的態度,讓去遊說的李東陽碰了一鼻子灰。
第(2/3)頁
第(3/3)頁
收攏王家父子的計劃受阻,他們自然就要把目標對準另一個人,就是剛崛起的崔元。
劉健道:“皇親國戚,在態度和原則上,到底不及進士出身的同僚堅定。”
謝遷卻好像饒有興致道:“我倒聽說,最近永康長公主跟張秉寬之間,好像鬨了很多不愉快,且有愈演愈烈的跡象,倒或是個機會。”
劉健對於跟永康長公主建立關係,並沒多大興致,他反問道:“楊應寧呢?”
總想著拉攏不太容易收攏的,還不如考慮一下仕途更接近傳統文臣的楊一清。
李東陽搖搖頭道:“從奏捷的奏疏呈遞之後,楊應寧甚至未再上過任何的奏疏,私下裡更是沒有任何的書信送往京師,至於他是否暗中跟兵部有過交際,再或是他意向如何,如今是一概不知。”
楊一清雖是“後起之秀”,但論心機城府,可絲毫不比朝中這些老油條差。
知道自己現在是眾矢之的,楊一清雖然很清楚投靠張周才是正途,但他卻保持了一種表麵上的中立,不跟朝中任何勢力有直接的牽扯,專心在自己調離寧夏巡撫任之前,把手頭上的差事做好。
謝遷道:“楊應寧倒是很有意思,之前在陝西做過學政,管理過馬政,更早的時候做過陝西的巡按禦史,對西北邊政算知悉但絕談不上精通。去年寧夏邊政出了那麼大的亂子,陛下竟都沒把他拿下來,還給他機會立功……他這是想投桃報李嗎?”
李東陽問道:“於喬你是說,他感念張秉寬的提攜之恩?”
“嗬嗬。”謝遷笑著搖搖頭,“不好說。”
“楊應寧到底是靠資曆起來的,任寧夏巡撫也非一蹴而就,若不靠他,也不能指望王德華、陸勸卿站在我們的立場上。”劉健說著,把一份早就準備好的奏疏,從一摞奏疏最上麵拿出來,“明日早朝,把這件事跟陛下提一提。”
謝遷拿過來一看:“女真人又有動向?”
李東陽甚至不用看內容,就知道裡麵說的是什麼,顯然他之前也留意過。
在王守仁被調去大同之後,甚至連遼東巡撫陸完也被調回京城,遼東巡撫變成傳統文臣出身的王憲之後,遼東女真算是獲得了喘息之機,一連串想“收複失地”,很多被安置在遼南等處的女真人,也都在暗中遷徙,跟大明之前安置政策作對。
dqq
第(3/3)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