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學院。
薑妄手中拿著《呂氏春秋》的草本,默默看著。
這是《呂氏春秋》的最初版本,還沒有經過校正。
一旁,小黑子懶洋洋的躺在地麵,不時的甩動下尾巴。
曾經的小黑子,如今已經變成了一條老狗了。
“呂不韋想要以這《呂氏春秋》為治國寶典,恐怕要失望了。”薑妄放下《呂氏春秋》第二紀,笑著說。
《呂氏春秋》全書分十二紀,每紀5篇;八覽,每覽8篇;六論,每論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
這裡麵,記載的東西太雜了,因為是眾多門客寫的,水平也有高有低,參差不齊。
這裡麵記錄了戰國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縱橫捭闔之成功案例,以及應該如何治國。
呂不韋把自己的治國理念都寫了進去。
“我……我看這《呂氏春秋》,很……很不錯,你看這……這句話,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韓非拿著一本《呂氏春秋》說。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為君王者,應該施恩德、行仁義才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有了恩德和仁義,人民就會不賞而自勸、不罰而邪去。
薑妄搖了搖頭:“時機不對,秦國自孝公以來,奉行的都是法家之言,特彆是《商君書》,強調嚴刑峻法和富國強兵,秦國從未實行儒家之道,呂不韋想把儒家之道搬到台麵,這時候,就是在為統一天下降速,沒人會答應。”
不過,《呂氏春秋》作為寶典,確實是雜家之最,其中很多,薑妄也都認可,就是時機不對。
比如,《呂氏春秋》寫:
‘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責而不詔;去想去意,靜虛以待。’
意思很清楚,有道之君應該“無為而治”,無須勞心費神,君主依靠臣下,隻需讓臣子儘力而為即可。
這不是利用道家的老莊之道來削弱君主的權力嗎?
《呂氏春秋》甚至提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這是要搞“民貴君輕”。
如果天下一統,薑妄會支持,但現在不行。
要知道,嬴政自13歲當上秦王以來,一直在忍辱負重,他對權力是極度渴望的。
身為相邦,大秦丞相,呂不韋卻開始宣傳“無為”,將權力都交給臣下,這是何居心?
所以說嬴政與呂不韋的衝突幾乎是必然的。
好在有薑妄在,讓嬴政提前了數年親政,嬴政親政後,第一步就是重視法家人才。
薑妄把法家李斯推薦過去後,就直接受到了重用。
這就是嬴政想要消除呂不韋的一些施政思想。
消除呂不韋的施政思想,這可不是薑妄的主意,都是嬴政與其他人商量的結果,薑妄懶得插手。
“韓非兄,大王對你很器重,想要讓你入朝,不過被我拒絕了。”薑妄低頭繼續看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