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實現全部自主化這種工程都需要國家層麵統籌安排,動員全國相關產業協同發力。
單靠一家企業想達成這種目標,難度不亞於上天。
要是沒有係統的幫忙,連湯城自己都不敢去設想這麼大的計劃。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提出自產替代方案時,那麼多人強烈反對的原因。
那些人並非目光短淺,而是清楚地知道這個計劃的實施有多困難。
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無論前景多好,都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唉,底子太弱了,不然哪裡會這麼被動。”
湯城忍不住低聲歎了口氣。
國內製造業看上去已經非常龐大,總量穩居全球第一。
可是隻要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其底層實力遠不如表麵看起來那麼強。
從高端材料、工業母機,到各種精密儀器,幾乎所有關鍵產品都要進口。
龐大的製造業其實就像一座建在沙灘上的高樓,看起來氣勢宏偉,卻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
我國在新材料的發展方麵存在多個難題——基礎材料水平參差不齊、戰略性關鍵材料依賴國外、未來新興材料技術遲遲難突破。
材料行業對於製造業來說至關重要,是發展的基礎與核心動力。
然而到現在為止,高端材料受製於人的局麵並沒有改變,整個供應鏈依然存在風險隱患。
這也導致龍騰集團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合適的國產替代方案。
湯城專門派人調查過國內所有相關的材料供應商,卻沒有一家有能力做出能替代進口的產品。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核心技術專利掌握在彆人手裡。
要知道,新材料的研發周期長、投入大,資金壓力非常高。
國內許多材料企業的運營壓力本來就大,習慣性參與低價格競爭。
因此隻能停留在中低端市場,沒有資源也沒有能力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
再加上科研資金多數集中在高校機構裡,研究成果和實際產業需求之間有很大差距。
研發投入沒有形成有效的經濟效益,久而久之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政府的撥款不斷縮減,研究人員工資也一直不高,最終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研發人才少了,項目推進更慢,成果自然也出不來。
成果少又進一步拖累了經濟效益和新一輪投資規模。
這就形成了一種怪圈,讓人看不到打破希望的出口。
若想真正改變現狀,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動大企業介入材料領域,增加投入。
由實力強勁的企業帶領上下遊環節共同發展,提升整體研發技術水平。
就像眼下龍騰所做的事情,正因為原材料被卡脖子,所以加大投入進行自主研發。
當類似的企業越來越多時,整個行業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充足,待遇提高了,也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
日積月累下來,數量積累最終也會帶來質的飛躍。
“做材料這行得長期投入,背後需要的真金白銀並不少。”
湯城輕聲嘀咕著,腦子裡一邊想著這些事,一邊默默計算成本。
基礎材料這個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燒錢,短期內又看不出什麼明顯回報。
論性價比,這顯然是個不算好的投資方向。
喜歡高校難就業,影響我技校造航母?請大家收藏:()高校難就業,影響我技校造航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