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
采訪結束,現場的氛圍,削微有點尷尬。
不過。
尷尬的人不是李傑,而是馮柳柳和馮柳柳她媽。
作為山城本地走出去的名人,接受當地媒體的采訪,那是基本操作。
之前,李傑也接受過當地電視台的采訪。
但。
這次比較特殊。
“阿姨,再見。”
“柳柳,再見。”
李傑神色如常的跟兩人揮了揮手,然後便離開了電視台。
瞧見女兒的眼神,高策輕咳一聲。
“柳柳,你上次出去實習,是不是吳迪的那個劇組?”
“啊。”
馮柳柳呐呐點頭。
“你呀!”
高策點了點女兒的腦瓜子。
“回去看你爸怎麼收拾你,嘴裡就沒有一句實話。”
其實,他們不介意女兒談戀愛。
都什麼年代了?
自由戀愛,不是很正常?
不過。
他們對‘吳迪’有點顧慮,倒不是說‘吳迪’不好,而是太好了。
他們夫妻兩個,從來沒指望過女兒嫁什麼有錢人,或者什麼二代、三代之類的。
在電視台摸爬滾打那麼多年,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要比普通人多得多。
有錢,有權就好嗎?
那樣的家庭,未必幸福。
但。
都是過來人,女兒那樣代表什麼,不言自喻。
隨她吧。
父母不可能當一輩子保母,生活的苦與甜,最終還要孩子自己去體會。
接下來幾天,馮柳柳很高興。
因為不用再偷偷摸摸跑出來了。
反正她爸媽都知道了,沒必要藏著掖著。
“寶寶,你那部電影什麼時候能上映啊?”
這天下午,兩人坐在一處避風的地方,一邊曬著太陽,一邊聊天。
“檔期還沒定。”
李傑直言道:“快的話,四月,慢的話,五月。”
“我現在好糾結。”
馮柳柳苦著臉道:“既想看,又不敢看。”
很多書迷的心情跟她差不多,都特彆糾結,既想看到喜歡的作品被搬上大熒幕。
但他們也知道這是一個悲劇。
青春期的少女,總是容易胡思亂想。
換成成年人,那就不一樣了。
分分合合才是常態。
很多如膠似漆的戀人,未必能走進婚姻的殿堂。
很快。
春節過去,李傑重新返回燕京。
完成最後的剪輯,終於到了檢驗成品的那一刻。
3月1號。
《枯萎的愛》在中影舉辦了一場小小的試映會,與會人員,除了中影、博納,以及主創團隊,還有全國各大院線的經理們。
跟圖書、音像製品出版一樣。
正式發行之前,都會舉行類似的活動。
畢竟。
你要讓人家花錢買東西,總得讓人先看看成品吧?
如今的院線發行和十幾年後,那是完全不一樣。
都不用十幾年後,幾年後,隨著數字電影的普及,電影發行不用再用什麼拷貝。
隻需要一串秘鑰,院線就能下載片源。
現在?
還是依靠傳統的發行模式,一部電影在上映之前需要製作一定數量的拷貝。
電影上映前夕,這些拷貝挨個發到院線手裡。
一份拷貝的製作成本,通常在1萬元左右,如果發行300個拷貝,單單這塊費用就要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