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月,戛納的天氣十分之糟糕。
先是一場罕見的暴風雨,五六米高的巨浪襲來,戛納知名的克魯瓦澤特大街,那是一片狼籍。
原本用準備舉辦各種派對的沙灘,也全部被巨浪衝毀。
然後。
冰島埃亞菲亞德火山再次噴發,濃濃的火山灰蔓延整個歐洲。
得虧李傑來的早,要遲幾天,保不齊航班就要延誤。
來到戛納之後,他也沒閒著。
好歹要淺淺的公關一下。
不公關,彆人憑什麼把獎給你?
全球各地,古往今來,哪裡不講人情世故?
不過。
李傑不至於送禮。
隻是接受一下代理公司的采訪安排。
代理《鋼的琴》海外版權銷售的公司是一家叫WildBunch的法國公司。
這家公司,很有實力。
他們發行過的電影,拿過不少歐洲三大最高獎。
硬就一個字!
其實。
李傑在歐洲這邊還挺有名的,哪怕他是第一次參加歐洲三大,但他的名聲要比很多屢次參加的導演大得多。
一嘛是因為那部《空間折迭》。
去年,這部電影在歐洲各大院線陸續上映,票房勉勉強強超過2500萬美金。
二來。
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那本《2177》在歐洲大賣。
歐洲和阿美莉卡常常被統稱為西方,事實上他們的很多G點都不一樣。
包括電影、文學、、音樂等等。
各有各的偏愛。
像《暮光之城》,熱度遠不如在阿美莉卡。
《2177》的表現更像是《哈利·波特》,全球通殺!
但,雙方的側重點不太一樣。
《哈利·波特》是一個奇幻世界,相對而言偏低齡一點,《2177》的受眾裡,既有青少年,也有中年人。
前者看到的是反抗,是自強,後者看到的就多了。
一千個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所以。
哪怕李傑初至戛納,那也是聲名遠播。
什麼《電影手冊》、《視與聽》、法國電視台、BBC、《世界報》等等專業媒體、主流媒體,蜂擁而至。
然後。
李傑的熱度爆了。
這天,範彬彬看到報紙上全是‘吳迪’,還是頭版,不由起了其他的心思。
拿下他?
拿下!
但。
怎麼拿下?
據她所知,這位吳導可不是很好接近,連文娛第一股華藝人家都瞧不太上。
想想也是。
《2177》全球暢銷,人家的名氣比什麼影視公司大多了。
憑什麼要屈居人下?
圈內有一句話形容的很到位,人家來影視圈就是玩玩的,論掙錢,不如寫書一根毛。
這就是全球頂級暢銷作家的吸金能力。
那些好萊塢公司都想拿下《2177》,其中不乏喊出投資2億美刀拍攝的大廠。
但。
‘吳迪’似乎沒答應。
待價而沽嘛。
大家都懂。
雖然他沒鬆口,那些好萊塢製片公司可不會就此放棄。
像這種級彆的版權交易,哪是一次,幾次,一年,兩年就能談好的?
談個三五年,那都正常。
再說了。
時間發酵的久一點,好萊塢八大也是樂見其成,他們不怕價格貴,隻怕受眾不夠多。
《2177》賣的越火,影響力越大,改編的成功率就越高。
至於讓誰來導演?
‘吳迪’是不二之選!
其他暢銷書作家可沒有他這樣的導演功底,由作家親自改編,親自拍攝,上映之後,誰踏馬敢說血統不純?
純的不能再純!
兩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