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一在大唐周報傳開,百姓們驚訝。
世家們憤怒,士族們覺得是胡鬨。
紛紛在朝堂之上彈劾李承乾。
“陛下,絕對不能讓太子在如此胡鬨下去了。”王珪麵露擔憂道:“太子殿下這什麼三大紀律,有事同百姓商量,難道日後我們這些大臣們,做什麼之前,還要去詢問百姓的意見嗎?”
“就是啊,陛下。”
崔以玄也出列,痛心疾首的道:“難道我們這些大臣要和百姓打成一片嗎?這難道不是勾結嗎?”
“還有平等態度對待百姓,難道有刁民,當地縣衙都要好好的去商量嗎?”
“陛下啊,這太子殿下簡直是胡鬨啊。”
“臣請求陛下三思啊。”
。。。。。。
滿朝文武,三分之一的官員都在控訴李承乾的三大紀律和八項規定。
認為這極其的不合理。
官員怎麼可能和百姓打成一片?
而且做什麼事去詢問百姓,百姓懂什麼?
他們懂朝政嗎?
若是百姓懂朝政的話,要他們這些官員乾什麼?
李世民有些頭疼,揉了揉太陽穴,看向了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
發現他們並沒有要開口的意思。
似乎有些認同這些人所說,李承乾做的不是很對。
可如今李承乾不在長安城,有什麼事也要等他回來再說,李世民實在是解釋不了,隻能起身道:“此事等太子回來再說,退朝。”
“退朝。”張阿難心領神會的高喊道。
文武百官拿李世民也沒辦法,那就拖吧。
總有拖不了的時候。
李世民心煩意躁,沒心思批複奏折,隻能去立政殿,找長孫皇後。
一路上還詢問道:“太子沒有送信回來嗎?”
大唐周報都將此事刊登出來了,難道李承乾就沒有什麼要跟自己解釋一下的嗎?
這讓李世民有些怒了。
開拓也要知道其中的用意吧?
張阿難聞言,緩緩搖頭道:“沒有。”
“哼。”
冷哼一聲,李世民便已經來到了立政殿外。
走進去,發現長孫皇後正在看著大唐周報。
“恭迎陛下。”長孫皇後見此,立即放下大唐周報起身行禮。
李世民抿著唇走向主位坐下,看著案幾上的大唐周報內容,眉頭微蹙:“觀音婢起來吧,這事你知道了?”
自然說的是三大紀律,八項規定。
聞言的長孫皇後看了眼大唐周報,頷首道:“是的,臣妾覺得承乾這孩子長大了,這三大紀律,八項規定很不錯。”
“哦?”李世民挑了挑眉。
滿朝文武都不讚同,怎麼到長孫皇後這兒,卻說不錯。
他很想聽聽理由:“觀音婢,你說說怎麼不錯了?”
長孫皇後微勾唇角道:“陛下這三大紀律就很不錯,從前大唐攻占城池,發生不少的劫掠之事。名義上是不允許的,可為了將士們能夠勇猛殺敵,陛下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陛下難道就不想長久統治打下的江山嗎?既然要統治,那肯定是希望百姓能夠融入大唐,認可大唐。”
“搶殺劫掠後,百姓們哪怕表麵信服大唐,可內心終究是不認可大唐。隻有為百姓辦正事,讓百姓活的比以前好,那才是真正的認可陛下和大唐,不是嗎?”
這麼一說,李世民覺得很有道理:“接著說。”
看李世民接受了這個理由,長孫皇後緊接著道:“在說這八項規定,實則就是軍隊中實施,軍隊要是做到了三大紀律,八項規定,那麼大唐的軍隊就是鐵軍,有鐵的紀律。”
“廣傳天下美名,往大了說讓他國百姓羨慕,巴不得成為大唐百姓呢。往小了說,大唐軍隊所到之處,都能夠受到百姓愛戴,未來作戰,也會更加的勇猛無敵,不是嗎?”
“這......”李世民眼前一亮。
他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呢?
也對了,今日上朝,那些朝臣一直在說太子的不是。
說什麼官員怎麼可能和百姓打成一片。
若這隻是給軍隊的,那就說得通了。
大唐軍隊和百姓打成一片,有問題和百姓商量。
受到百姓愛戴,肯定會解決更多的麻煩。
他也早就想解決攻占城池後的搶殺劫掠,可屢禁不止。
倒不如讓李承乾這逆子想辦法,好好的政治軍紀倒是不錯的選擇。
“觀音婢,說得好,說得好啊。”李世民高興的起身,對張阿難道:“去傳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李靖議事。”
回過頭,想起什麼,他對長孫皇後笑道:“觀音婢,今日朕就不在這兒用膳了,還有事要處理。”
“陛下為國事日益操勞,臣妾隨時都有空陪陛下用膳,不必擔憂。”長孫皇後笑靨如花道。
“好好好。”李世民轉身離開了。
簡直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而就在李世民離開後,紅秀給長孫皇後沏上一杯茶道:“皇後殿下,您剛才是在幫太子殿下說話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此一問,倒不是奇怪為什麼會幫太子說話。
而是長孫皇後剛才的話,太過偏袒了,而且都是自己的猜想,並未得到證實。
若是日後太子不是這個意思,陛下會不會怪罪?
長孫皇後微笑了一下,端起茶抿了一口,不甚在意道:“知子莫若母,承乾是本宮十月懷胎生下來的,不幫著他說話,幫著誰說話?再說了以前或許本宮不知道承乾想做的事,但如今本宮知道了,自然是要幫他。”
“本宮相信,承乾日後必定能成為千古一帝,名留青史。”
不得不說,當一個母親誇讚自己兒子的時候,那是毫不掩飾,就如同現在的長孫皇後。
而且剛才她那番話很有引導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