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3章 屍易無限(158)_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53章 屍易無限(158)(1 / 2)

飛機降落在加爾各答國際機場時,午後的陽光被厚重的雲層過濾,帶著恒河三角洲特有的濕熱氣息撲麵而來。林野背著裝有防水型青銅羅盤、文物保存狀態檢測儀和防蚊裝備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印度國家考古研究所的拉吉夫所長舉著“中印鄭和遺跡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淺灰色的棉襯衫,額頭上帶著細密的汗珠,笑容卻格外熱情,用帶著印地語口音的英語說:“歡迎來到印度!古裡港的‘舊碼頭遺址’上周在清理淤泥時,發現了一艘明代木船的殘體,船板上還粘著不少青花瓷碎片,但恒河三角洲的土壤太潮濕,木船已經開始發黴,青花瓷也有風化的跡象,我們正發愁怎麼保護,你們的設備可算到了。”

蘇曉快步上前,從背包裡掏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標注“古裡港,鄭和互市,瓷器滿艙”的頁麵:“拉吉夫所長,我爺爺幾十年前就考證過古裡港是鄭和船隊的重要停靠地,《瀛涯勝覽》裡還記載鄭和曾在這裡與當地商人交易絲綢、瓷器。那些青花瓷碎片的紋飾能看清嗎?是不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風格?”

拉吉夫所長接過筆記本,仔細看著上麵的手繪紋飾,連連點頭:“太像了!遺址裡的青花瓷碎片也有這種‘纏枝蓮紋’和‘海水江崖紋’,和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明代官窯瓷器幾乎一樣。古裡港是當年南亞最繁華的貿易港,鄭和船隊每次到這裡,都會用中國的瓷器、絲綢換取印度的寶石、胡椒,現在能找到當年的船骸和瓷器,簡直是曆史性的突破!咱們先去遺址附近的工作站,路上我給你們講講古裡港的發掘故事。”

坐上去舊碼頭遺址的汽車,車窗外的恒河三角洲風光緩緩展開——成片的稻田泛著翠綠,水牛在田間緩慢踱步,縱橫交錯的河道上飄著滿載貨物的小木船,偶爾能看到穿著紗麗的婦女在河邊洗衣。拉吉夫所長指著遠處一片被綠色植被覆蓋的區域說:“那就是古裡港舊碼頭遺址,現在看起來是農田,其實地下埋著當年的碼頭石基和大量文物。恒河每年的汛期都會帶來大量淤泥,把遺址埋得越來越深,也讓文物保存變得更困難。”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舊碼頭方向:“我們的檢測儀能精準判斷木材的黴變程度、瓷器的風化等級,還能檢測土壤的濕度和酸堿度,幫咱們製定針對性的保護方案。到了遺址,咱們先檢測那艘明代木船的殘體,再看看周圍有沒有其他文物遺存。”

下午四點,車隊抵達舊碼頭遺址。遺址外圍用鐵絲網圍了起來,幾名印度考古隊員正穿著雨衣在雨中清理淤泥——恒河三角洲的雨季來得早,細密的雨絲不斷落在遺址上,給考古工作增添了不少難度。拉吉夫所長指著遺址中心的塑料棚說:“木船殘體就在那個棚子裡,我們搭了棚子擋雨,但土壤裡的濕氣還是很重。”

林野和蘇曉穿上雨衣,跟著拉吉夫所長走進塑料棚。棚子下的木船殘體露出約3米長的船板,船板表麵覆蓋著一層黑色的黴斑,部分區域已經腐朽,露出裡麵的榫卯結構;船板縫隙中卡著幾塊青花瓷碎片,雨水順著棚頂的縫隙滴落在碎片上,讓碎片邊緣微微泛白。

“情況比想象的嚴重,”林野蹲下身,用文物保存狀態檢測儀的探頭貼近船板,屏幕上很快顯示出數據:木材黴變程度45,水分含量32,周圍土壤ph值5.8,呈弱酸性;青花瓷碎片風化等級為二級,表麵釉層有輕微剝落。“必須先給木船做防黴處理,再用防水劑加固,青花瓷碎片也要儘快取出,進行脫水和封護。”

蘇曉則用防水型青銅羅盤在船骸周圍檢測,當羅盤靠近船尾位置時,信號突然增強,屏幕上顯示出大量瓷器和金屬的信號特征:“這裡有密集的文物信號!很可能是當年船上的貨物艙位,除了瓷器,還有金屬器物的信號,說不定有銅錢或鐵器。”

拉吉夫所長立刻安排隊員拿來防黴劑和防水布,林野和蘇曉帶領大家先將防黴劑均勻噴灑在船板表麵,再用防水布將船骸整體覆蓋,隔絕雨水和濕氣;蘇曉則小心翼翼地用鑷子將船板縫隙中的青花瓷碎片取出,放進裝有乾燥劑的密封盒中。不到一小時,第一批5塊青花瓷碎片被成功取出,其中一塊碎片上還能清晰看到“宣德年製”的底款。

“是明代宣德年間的官窯瓷!”蘇曉激動地說,“宣德年間正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時期,這進一步證明這艘木船就是鄭和船隊的遺存,太珍貴了!”

接下來的五天,林野和蘇曉頂著連綿的雨水,在舊碼頭遺址展開係統的保護和發掘工作。他們用文物保存狀態檢測儀對木船殘體進行全麵檢測,製定了“防黴脫水加固”三步保護方案:先通過低溫烘乾降低木材水分含量,再用環氧樹脂加固腐朽的船板,最後在表麵塗刷防水塗層;同時,他們在船骸周圍的文物信號密集區開挖探溝,陸續清理出20多件完整的明代青花瓷——有碗、盤、高足杯等器型,其中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盤保存完好,盤底“宣德年製”的款識清晰可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探溝的深處,林野還發現了一枚明代的“宣德通寶”銅錢和一把鐵製的船釘。銅錢雖然表麵生鏽,但“宣德通寶”四個字依然可辨;船釘的形狀與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明代船釘完全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木船的年代和屬性。“這些文物串聯起了鄭和船隊在古裡港的貿易場景,”林野拿著銅錢對拉吉夫所長說,“青花瓷是主要貿易商品,銅錢則是交易貨幣,船釘則證明這艘船是中國建造的遠洋商船。”

第七天下午,雨終於停了,陽光透過雲層灑在遺址上。林野和蘇曉在船骸中部的探溝裡,發現了一塊帶有刻痕的木板,刻痕雖然模糊,但經過3d掃描和圖像還原,能隱約看出“大明宣德八年,鄭和船隊駐泊古裡”的字樣。“這是直接的文字證據!”拉吉夫所長激動得聲音都在顫抖,“有了這塊木板,咱們就能確定這艘船就是鄭和船隊的船隻,古裡港作為船隊重要停靠地的史實也徹底坐實了!”

離開古裡港前,林野和蘇曉幫助印度考古隊員建立了文物保護實驗室,培訓了6名隊員使用文物保存狀態檢測儀和防水型青銅羅盤,還為木船殘體和出土文物製定了長期保護方案。拉吉夫所長代表印度國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印文化交流傑出貢獻獎”,並邀請他們明年再來參與木船殘體的整體發掘工作。

“謝謝你們把這麼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帶到印度,”拉吉夫所長握著林野的手說,“這些文物不僅是印度的文化遺產,更是中印友好交流的見證,我們會和你們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深度合作,讓全世界都看到這段輝煌的曆史。”

離開古裡港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孟加拉國的吉大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吉大古港”遺址。這裡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樂通寶銅錢,證明吉大港也是鄭和船隊在南亞的重要補給港,進一步完善了鄭和下西洋的南亞航線網絡。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印鄭和遺跡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古裡港的明代木船殘體3d模型、青花瓷高清照片、刻字木板的圖像還原資料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鄭和下西洋南亞核心樞紐”專題頁麵,用中、印、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特彆開設了“濕熱環境文物保護”子板塊,詳細介紹恒河三角洲地區文物的防黴、脫水、加固技術,為南亞、東南亞等濕熱地區的文物保護提供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引起了中印兩國文化界的高度關注。印度國家博物館專門舉辦了“鄭和與古裡港”特展,展出了數據庫中的數字文物模型和考古現場照片,吸引了超過10萬觀眾;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還與印度考古部門合作,計劃明年在成都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南亞文物展”,讓更多中國觀眾了解中印古代交流的曆史。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印鄭和遺跡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很多印度網友在留言中分享了當地關於鄭和的傳說,還有人上傳了家裡收藏的疑似明代青花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鑒定。這時,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手裡拿著一份來自馬爾代夫的合作邀請。

“馬爾代夫國家文物局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馬累古港遺址的考古數據,”周局長將邀請遞給林野,“那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印度洋上的重要中轉港,傳說鄭和船隊曾在那裡補充淡水和食物,最近在馬累附近的珊瑚礁區發現了疑似明代船舶的殘骸,但珊瑚礁地形複雜,水下考古難度很大,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用水下信號檢測技術確定殘骸的位置和範圍。”

蘇曉立刻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裡麵有一頁用鉛筆標注著“馬爾代夫,珊瑚礁間,鄭和補水”,旁邊還畫著一個簡單的航線圖:“爺爺早就提到過馬爾代夫!《鄭和航海圖》裡也標注了‘溜山國’,就是現在的馬爾代夫,要是能在那裡找到明代船舶殘骸,就能填補鄭和船隊在印度洋航行的路線空白,證明船隊確實經過了這些小島。”

林野看著邀請上的遺址照片——湛藍的海水中,珊瑚礁形成了複雜的水下迷宮,隱約能看到海床上有黑色的物體輪廓。“珊瑚礁區的水下考古確實難,普通的水下探測器容易被珊瑚礁乾擾,但咱們的防水型青銅羅盤能過濾珊瑚礁的信號,精準檢測出木材和瓷器的信號,”林野指著照片說,“而且馬爾代夫的海水透明度高,隻要確定了殘骸位置,清理和保護工作會相對順利。”

鄭隊長也補充道:“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會派你們去馬爾代夫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馬累古港遺址。不過珊瑚礁區有暗流,還有可能遇到有毒的海洋生物,你們要提前準備專業的潛水裝備、水下通訊設備和急救藥品,一定要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在收拾行李時,特意將古裡港出土的刻字木板照片、吉大港的青花瓷數據拷貝到平板電腦裡——說不定能在馬爾代夫找到類似的文物,方便現場對比。蘇曉還把爺爺的筆記本小心地放進防水袋中:“每次帶著爺爺的筆記出門,都覺得他在跟著咱們一起考古,好像能從筆記裡找到線索似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野笑著點點頭,將水下信號檢測儀、潛水服、急救箱一一裝進背包:“從南亞大陸到印度洋島國,咱們的數據庫快要把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完整還原了。爺爺他們當年可能也沒想到,幾十年後,咱們能用這麼先進的技術,把他們考證的傳說變成實實在在的文物證據。”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馬爾代夫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印度洋像一塊無邊無際的藍寶石,遠處的馬爾代夫群島像一串珍珠散落在海麵上。林野看著手裡的馬累古港遺址資料,心裡滿是期待——那裡有珊瑚礁下的明代船舶殘骸,有鄭和船隊在印度洋航行的關鍵證據,也有水下考古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馬累國際機場,遠處的馬累古港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珊瑚礁在海水中勾勒出深淺不一的藍色輪廓。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馬累古港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馬累國際機場時,正午的陽光透過澄澈的空氣,將印度洋的海水映照得如同碎鑽般閃耀。林野背著裝有防水型青銅羅盤、水下信號檢測儀和專業潛水裝備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感受到一陣帶著海鹽氣息的熱風——馬爾代夫的熱帶氣候比想象中更熾熱。遠處的碼頭上,幾艘白色的快艇正隨著海浪輕輕晃動,馬爾代夫國家文物局的穆罕默德局長舉著“中馬海上絲路水下考古組”的牌子,正朝著他們揮手。

穆罕默德局長穿著一身淺藍色的海島服,皮膚是健康的古銅色,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語說:“歡迎來到馬爾代夫!馬累古港的‘北礁區’上周有了新發現,當地潛水員在珊瑚礁縫隙中看到了幾塊黑色的木板,還有白色的瓷片,疑似明代船舶殘骸,但珊瑚礁地形太複雜,水下有暗流,我們的隊員幾次下去都沒能靠近,你們的專業潛水裝備和水下檢測技術可太關鍵了。”

蘇曉立刻拿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畫著珊瑚礁航線圖的那一頁:“穆罕默德局長,我爺爺在筆記裡推測,鄭和船隊經過馬爾代夫時,會在珊瑚礁區停靠補充淡水,這些木板和瓷片說不定就是當年船隊留下的。北礁區的珊瑚礁有沒有具體的範圍?水下暗流的情況嚴重嗎?”

穆罕默德局長接過筆記本,指著圖上的標記說:“和我們掌握的北礁區範圍幾乎一致!北礁區有一片約2平方公裡的珊瑚礁群,潛水員發現文物的位置在礁群中部,那裡的暗流早上較弱,下午會變強,咱們隻能在上午9點到11點這兩個小時下水工作。現在離明天的窗口期還有時間,咱們先去工作站,晚上我帶你們嘗嘗馬爾代夫的椰子蟹和金槍魚沙拉。”

坐上去工作站的快艇,海風從耳邊呼嘯而過,藍色的海水在船尾劃出白色的浪花。沿途的馬爾代夫小島像一顆顆綠色的珍珠,散落在印度洋上,島上的茅草屋和白色沙灘相映成趣。穆罕默德局長指著遠處一片暗藍色的海域說:“那就是北礁區,水下珊瑚礁的高度不一,最高的離海麵隻有1米,船舶很容易觸礁,當年很多古代商船都在這裡出過事,說不定還有其他時期的文物。”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銅羅盤,將探頭貼近船舷的海水,屏幕上很快顯示出微弱的木材信號:“即使在船上,也能檢測到水下的木材信號,明天下去後,咱們先用檢測儀大範圍掃描,確定殘骸的具體位置,再小心清理周圍的珊瑚礁,避免損壞文物。”

抵達北礁區附近的臨時工作站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工作站是幾間建在沙灘上的木屋,旁邊的倉庫裡存放著潛水裝備和考古工具。穆罕默德局長領著大家參觀工作站,指著牆上的潛水安全守則說:“明天下水前,咱們會先進行安全培訓,每個潛水小組配備兩名隊員,一名負責檢測,一名負責記錄,確保萬無一失。”

第二天清晨,天剛蒙蒙亮,林野和蘇曉就開始準備潛水裝備。他們穿上潛水服,檢查氧氣瓶、水下通訊設備和水下信號檢測儀,確保每一件裝備都能正常工作。上午8點半,潛水小組乘坐快艇抵達北礁區,穆罕默德局長和兩名馬爾代夫潛水員也一同前往,負責在水麵接應和記錄。

“水下能見度約15米,暗流速度0.5米秒,適合潛水,”穆罕默德局長通過水下通訊器說,“我已經在發現文物的區域做好了浮標標記,你們順著浮標下去就能找到。”

林野和蘇曉戴好潛水鏡,依次跳入水中。冰冷的海水瞬間包裹住身體,陽光透過水麵,在水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在周圍綻放,熱帶魚群在珊瑚間穿梭。林野打開水下信號檢測儀,順著浮標指引的方向緩慢下潛,當檢測儀靠近一塊巨大的珊瑚礁時,屏幕上的信號突然變強——木材的特征波形清晰可見,還有瓷器的信號疊加。

“找到殘骸了!”林野通過通訊器對蘇曉說,“在前方5米處的珊瑚礁縫隙中,信號很強,應該是一艘完整的船舶殘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曉立刻遊了過去,果然看到珊瑚礁縫隙中露出幾塊黑色的木板,木板表麵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海藻,部分區域還纏著海螺殼;木板旁邊的沙地上,散落著幾塊白色的瓷片,其中一塊瓷片上隱約能看到藍色的花紋。蘇曉小心翼翼地用潛水鏟撥開木板上的海藻,露出裡麵的榫卯結構——是明代船舶常用的“企口榫”,和古裡港發現的木船殘體結構完全一致。

林野將水下信號檢測儀的探頭貼近木板,屏幕上顯示出詳細數據:木材為明代常用的鐵力木,距今約600年,與鄭和下西洋的年代吻合;周圍沙地上的瓷片信號顯示為明代青花瓷,染料成分是“蘇麻離青”,屬於永樂年間的官窯瓷器。

“是明代永樂年間的船舶殘體!”林野興奮地說,“還有永樂官窯青花瓷,這肯定是鄭和船隊的船隻!”

蘇曉立刻用水下相機拍攝木板和瓷片的照片,還采集了一小塊木材樣本和瓷片樣本,準備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檢測。由於水下工作時間有限,兩人在記錄完文物位置和基本信息後,便順著浮標返回水麵。

回到工作站,林野和蘇曉立刻對采集到的樣本進行檢測。木材樣本的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距今約610年,正好是永樂年間;瓷片樣本的青花成分分析證明是“蘇麻離青”,與景德鎮官窯遺址出土的永樂青花瓷完全一致。

“這是馬爾代夫首次發現明代鄭和船隊的文物!”穆罕默德局長看著檢測報告,激動地說,“咱們明天繼續下水,擴大搜索範圍,說不定能找到更多的文物,還原當年船隊停靠的場景。”


最新小说: 奧特:我終將成為正義的夥伴 拳之下 我真是被迫加入樂隊的! 逆行諸天萬界 穿成極品惡婦,靠美食養崽逆風翻盤 從影評人到文娛大佬 獻祭辣條出紅光,拜金前任悔哭了 一人:師兄張之維,通滿級金光咒 全球異能:隻有我在修仙 奇俠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