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降落在達爾文國際機場時,清晨的陽光穿透薄雲,給廣袤的澳大利亞北部草原鍍上一層暖金色。林野背著裝有水下機器人、防鯊裝備和防水型青銅羅盤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感受到一陣帶著桉樹氣息的涼風——與東南亞的濕熱不同,這裡的空氣乾燥而清新。澳大利亞國家海洋博物館的伊恩館長舉著“中澳海上絲路水下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卡其色的戶外夾克,腰間掛著防水對講機,笑容裡帶著幾分急切:“歡迎來到達爾文!卡卡杜灣的情況比預想的複雜,我們的潛水員昨天在珊瑚礁間隙發現了一塊刻有花紋的木板,花紋很奇怪,不是常見的船舶裝飾,倒像某種密碼符號,而且周圍的瓷器碎片分布得格外密集,像是人為擺放的。”
蘇曉立刻掏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標注“達爾文港,疑似明瓷,符號待解”的頁麵,上麵貼著一張模糊的古籍拓片,拓片上有類似的幾何花紋:“伊恩館長,我爺爺在筆記裡提到過,明代遠洋商船有時會在重要貨物上刻下符號標記,方便船隊識彆,但這種複雜的花紋倒更像某種加密信息。那塊木板能帶來看看嗎?我們或許能通過紋樣比對找到線索。”
伊恩館長點點頭,領著他們走向停在路邊的越野車:“木板已經送到臨時工作站了,上麵的花紋我們拍了照片,傳給過幾個符號學專家,都沒能破解。對了,卡卡杜灣附近的原住民部落有個傳說,說幾百年前有‘來自東方的大船’在灣內沉沒,船上載著‘會發光的瓷器’和‘刻著秘密的木頭’,現在看來,傳說可能是真的。”
越野車行駛在通往卡卡杜灣的土路上,窗外的景色從草原漸漸過渡到紅樹林,遠處的印度洋泛著深邃的藍色。伊恩館長指著車載屏幕上的衛星地圖說:“卡卡杜灣是個半封閉的海灣,入口處有大片珊瑚礁,隻有兩條狹窄的水道能進入灣內,古代商船很可能是為了躲避風暴,誤闖水道觸礁沉沒的。我們發現文物的區域在灣內東北部,水深約812米,珊瑚礁密度很高,水下機器人操作難度不小。”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銅羅盤,將探頭貼在車窗上朝向海灣方向,羅盤屏幕上很快顯示出微弱但持續的木材與瓷器信號:“信號很穩定,而且分布範圍呈不規則的扇形,不像是自然沉沒的貨物散落形態,更像是有人刻意將文物按某種規律擺放。等下到了工作站,咱們先分析木板上的花紋,再讓水下機器人對信號密集區進行精準掃描。”
上午十點,車隊抵達卡卡杜灣附近的臨時工作站。工作站是幾頂搭建在紅樹林邊緣的防水帳篷,旁邊的臨時實驗室裡,一塊長約半米的黑色木板正放在恒溫保濕箱中。伊恩館長掀開保濕箱的蓋子,木板表麵清晰可見兩組交錯的幾何花紋——一組是類似明代羅盤刻度的同心圓,另一組是由三角形和菱形組成的不規則網格,網格交彙處還刻有極小的圓點,像是密碼的關鍵節點。
蘇曉湊近觀察,突然注意到網格邊緣有一道細微的刻痕,與爺爺筆記本裡那張古籍拓片上的紋路完全吻合:“這組花紋和我爺爺拓片上的一樣!拓片旁邊還有一行小字,寫著‘天圓地方,以瓷為鑰’,當時我們以為是形容瓷器的形狀,現在看來,可能是破解密碼的提示——‘天圓’指的是同心圓,‘地方’是方形的網格,而‘瓷’就是周圍的瓷器碎片!”
林野立刻拿出高分辨率掃描儀,對木板花紋進行三維建模。掃描結果顯示,同心圓的刻度與明代航海羅盤的方位刻度完全一致,而網格中的圓點正好對應著36個位置,與卡卡杜灣內已發現的瓷器碎片數量剛好吻合:“這絕對是密碼!36個圓點對應36塊瓷器碎片,每塊碎片的擺放位置可能對應著網格中的一個坐標,而同心圓的刻度則是定位基準。伊恩館長,麻煩安排水下機器人,按羅盤刻度對應的方位,在灣內東北部的36個坐標點進行探測。”
伊恩館長立刻通過對講機聯係水下作業團隊,半小時後,搭載著高清攝像頭和信號探測器的水下機器人被吊入海灣。林野通過操作台調整機器人的航向,按照明代羅盤的“子、醜、寅、卯”十二地支方位,逐一對應網格中的36個坐標點。當機器人抵達第一個坐標點——“子位3”時,探測器突然發出強烈信號,攝像頭捕捉到珊瑚礁間隙中,一塊青花瓷碎片正嵌在岩石縫裡,碎片邊緣刻著一個極小的“一”字。
“有發現!”蘇曉盯著屏幕喊道,“碎片上有字!是漢字‘一’,這肯定是密碼的一部分!”
接下來的四個小時,水下機器人按坐標逐一探測,36塊青花瓷碎片相繼被找到,每塊碎片邊緣都刻著一個漢字,從“一”到“三十六”依次排列。更令人驚訝的是,當機器人將36塊碎片的位置在電子地圖上標記出來時,這些點竟然連成了一個與木板網格完全重合的方形圖案,而圖案中心的位置,正好對應著一個強烈的金屬信號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密碼的核心應該在圖案中心!”林野立刻調整機器人航向,朝著中心位置駛去。那裡的珊瑚礁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環形凹陷,凹陷底部覆蓋著厚厚的泥沙,機器人的機械臂撥開泥沙,一個青銅製的方形盒子漸漸顯露出來——盒子表麵刻著與木板相同的同心圓花紋,盒蓋上有36個細小的凹槽,正好能與36塊瓷器碎片的形狀吻合。
“是密碼盒!”伊恩館長湊到屏幕前,聲音有些發顫,“36塊碎片就是打開盒子的鑰匙,這簡直和小說裡的情節一樣!”
蘇曉立刻將36塊瓷器碎片按編號排序,通過機器人的機械臂,逐一嵌入青銅盒蓋的凹槽中。當最後一塊刻著“三十六”的碎片嵌入凹槽時,青銅盒發出一聲輕微的“哢嗒”聲,盒蓋緩緩打開,裡麵放著一卷用防水絲綢包裹的羊皮紙,羊皮紙上用毛筆寫著幾行明代漢字,旁邊還畫著一張簡易的航線圖。
林野立刻讓機器人將羊皮紙小心翼翼地取出,通過高清攝像頭拍攝文字內容。蘇曉逐字辨認,念出聲來:“大明永樂十三年,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遣分隊往‘南方大陸’探路,至卡卡杜灣,遇風暴觸礁。恐貨物遭竊,以‘天圓地方’之法藏瓷盒,留密碼木為記,盼後世能尋回,續通絲路。附航線圖,自卡卡杜灣往東南,有‘黑岩島’,藏有更多船貨。”
“永樂十三年!正好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時間!”林野激動地說,“這證明鄭和船隊確實抵達了澳大利亞北部,而且還計劃繼續探索‘南方大陸’,隻是因為風暴沉沒,才留下了這些密碼和線索。羊皮紙上提到的‘黑岩島’,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文物遺址!”
伊恩館長立刻調出卡卡杜灣周邊的海圖,在灣口東南方向約20海裡處,果然標注著一座名為“布萊克洛克”的小島,中文譯名正是“黑岩島”:“這座島現在是自然保護區,島上有大量黑色火山岩,符合‘黑岩島’的描述。我們明天就可以安排船隻前往考察!”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和蘇曉帶領中澳聯合考古隊,先對卡卡杜灣發現的青銅盒和羊皮紙進行保護處理——羊皮紙因為長期浸泡在海水中,紙張已經有些脆弱,他們用特製的脫水劑緩慢脫水,再用透明保護膜覆蓋加固;青銅盒表麵有輕微的鏽蝕,用中性除鏽劑清理後,刻紋依然清晰。隨後,他們乘坐考察船前往黑岩島,在島嶼西側的火山岩灘塗下,通過防水型青銅羅盤的探測,發現了大麵積的木材和瓷器信號。
潛水員穿著防鯊裝備下潛後,在火山岩縫隙中發現了一艘明代商船的殘體,船體雖然已經腐朽,但依然能看出“福船”的型製。船艙內清理出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其中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瓶保存完好,瓶底刻著“大明永樂年製”的款識;還發現了幾箱明代絲綢和一個鐵質的保險箱,保險箱上同樣刻著與木板相似的密碼花紋。
“這個保險箱應該也需要密碼才能打開,”蘇曉看著保險箱上的花紋,“花紋比木板上的更複雜,多了一組星象圖案,可能需要結合羊皮紙上的航線圖和星象來破解。”
林野將羊皮紙上的航線圖與星象圖比對,發現航線圖上標注的星星位置,正好與保險箱花紋中的星象圖案一一對應:“密碼應該是星象對應的方位!明代航海常用‘二十八星宿’定位,咱們按星宿對應的方位轉動保險箱上的刻度盤試試。”
蘇曉按照二十八星宿的順序,依次轉動保險箱上的刻度盤。當最後一個刻度對準“角宿”方位時,保險箱“哢”地一聲彈開,裡麵放著一本線裝的《航海日誌》和一枚鎏金銅印。日誌用毛筆記錄了船隊從泉州出發,經東南亞抵達澳大利亞的航程,還提到與當地原住民的友好交流;銅印上刻著“鄭和船隊分隊之印”,進一步證實了這艘商船的身份。
離開卡卡杜灣前,林野和蘇曉幫助澳大利亞國家海洋博物館建立了“中澳海上絲路文物數據庫”,將青銅盒、羊皮紙、《航海日誌》的數字模型和高清照片錄入係統,還培訓了五名澳大利亞考古隊員使用水下機器人和密碼解讀方法。伊恩館長代表澳大利亞國家海洋博物館,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澳文化遺產保護特殊貢獻獎”,握著林野的手說:“你們不僅找到了失落的文物,還破解了幾百年前的密碼,揭開了鄭和船隊抵達澳大利亞的秘密,這改寫了澳大利亞的航海史!我們計劃在卡卡杜灣建立一座水下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這段跨越時空的文明交流史。”
離開澳大利亞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新西蘭的奧克蘭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奧克蘭古港”遺址。雖然沒有發現明代文物,但在當地原住民的博物館裡,找到了幾件疑似中國宋代的瓷器碎片,證明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可能延伸到了更遠的南半球。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澳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卡卡杜灣發現的青銅盒密碼模型、羊皮紙航線圖、《航海日誌》的文字轉錄版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鄭和船隊南半球探索印記”專題頁麵,用中、澳、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和密碼破解過程;還特彆開設了“古代航海密碼解讀”子板塊,詳細介紹明代符號學、星象定位與密碼係統的關聯,為國際考古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引起了全球考古界和文學界的轟動——《達芬奇密碼》的作者丹·布朗甚至通過出版社聯係聯合工作組,希望能將這段考古發現作為素材,寫入新的小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卡卡杜灣水下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候選遺址,並計劃舉辦“古代航海密碼國際研討會”,邀請林野和蘇曉擔任主講嘉賓。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澳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很多網友留言說被“明代密碼”的設定震撼,還有符號學愛好者上傳了自己發現的類似花紋照片,希望能一起破解;這時,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手裡拿著一份來自意大利的合作邀請,邀請函的落款是“佛羅倫薩國家檔案館”。
“佛羅倫薩國家檔案館最近整理文藝複興時期的文獻時,發現了一份15世紀的手稿,手稿裡提到‘來自東方的大船’和‘刻有密碼的瓷器’,還附了一張簡易的航線圖,航線終點標注著‘中國泉州’,”周局長將邀請函遞給林野,“他們希望你們能去意大利,幫忙解讀手稿中的密碼符號,看看這份手稿是否與鄭和船隊有關,說不定能找到海上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的新證據。”
蘇曉立刻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裡麵有一頁貼著一張從拍賣會拍到的照片,照片上是一枚15世紀的意大利銀幣,銀幣背麵刻著類似明代羅盤的花紋:“爺爺在筆記裡猜測,文藝複興時期的歐洲可能通過某種途徑,獲得了明代的航海技術,這份手稿說不定就是關鍵證據!而且佛羅倫薩是達芬奇的故鄉,他的手稿裡也有很多密碼式的記錄,說不定兩份手稿之間有聯係。”
林野看著邀請函上的手稿照片,照片中的密碼符號由圓形和直線組成,與卡卡杜灣木板上的同心圓花紋有幾分相似:“這份手稿的密碼係統,很可能融合了明代航海符號和歐洲中世紀的密碼術,解讀難度會更大。咱們需要帶上之前破解的密碼模型、明代符號數據庫,還有達芬奇手稿的複製品,通過比對找到破解線索。”
鄭隊長補充道:“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你們去佛羅倫薩,除了解讀手稿,還要考察當地的古港口遺址,看看有沒有中國文物的痕跡。意大利的冬季比較寒冷,你們要提前準備好保暖裝備,還有,手稿屬於珍貴文獻,接觸時一定要遵守檔案館的保護規定。”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在收拾行李時,將卡卡杜灣的青銅盒密碼模型、《航海日誌》的數字版拷貝到防水硬盤中,還帶上了達芬奇手稿複製品、明代符號對照表和高分辨率掃描儀。蘇曉看著爺爺的筆記本,輕聲說:“從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到歐洲的意大利,從明代密碼到達芬奇手稿,咱們的考古之旅越來越像一部懸疑小說了。爺爺當年要是能想到,他筆記裡的符號會和達芬奇的密碼產生關聯,肯定會特彆興奮。”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中帶著期待:“這或許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魅力,它不僅連接著不同的大陸,還串聯起不同時代、不同文明的秘密。佛羅倫薩的手稿,可能藏著東西方文明對話的關鍵線索,咱們一定要解開密碼,讓這段被遺忘的曆史重見天日。”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意大利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遠處的意大利半島在陽光下泛著溫暖的光澤。林野看著手裡的佛羅倫薩手稿照片,心裡滿是好奇——那份15世紀的歐洲手稿,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它與鄭和船隊、與達芬奇的密碼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係?
飛機漸漸靠近佛羅倫薩國際機場,遠處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佛羅倫薩國家檔案館,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佛羅倫薩國際機場時,初冬的陽光帶著柔和的暖意,透過舷窗能看到遠處的亞平寧山脈覆蓋著一層薄雪,近處的橄欖樹依然保持著深綠色的生機。林野背著裝有達芬奇手稿複製品、明代符號對照表和高分辨率掃描儀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佛羅倫薩國家檔案館的馬可館長舉著“中意海上絲路文獻研究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深灰色的羊毛大衣,鼻梁上架著一副金絲眼鏡,笑容儒雅,用帶著意大利口音的英語說:“歡迎來到佛羅倫薩!那份15世紀的手稿我們已經整理好了,保存在恒溫恒濕的特藏庫中,手稿上的符號與你們之前破解的明代密碼有多處相似,但多了一些類似達芬奇草圖的機械結構標注,我們的文獻專家研究了三個月,都沒能理清其中的關聯。”
蘇曉立刻掏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標注“佛羅倫薩,手稿密碼,芬奇關聯”的頁麵,上麵貼著一張達芬奇《大西洋手稿》中機械圖的複印件:“馬可館長,我爺爺在筆記裡提到,達芬奇曾研究過東方的機械裝置,尤其是航海儀器,這份手稿上的機械標注,會不會是根據明代航海設備改編的?我們帶來了達芬奇手稿的複製品,或許能通過比對找到線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馬可館長眼睛一亮,接過筆記本仔細翻看:“太有意思了!你們帶來的複製品裡,有一張達芬奇設計的‘密碼羅盤’草圖,和手稿上的某個符號幾乎完全一致。對了,手稿的最後幾頁還有一段用拉丁文寫的注釋,翻譯過來是‘來自泉州的使者,帶來了星辰與大海的秘密’,這更證明它與中國有關聯。”
坐上去檔案館的汽車,車窗外的佛羅倫薩街景緩緩展開——古老的石砌建築錯落有致,阿諾河上的老橋擠滿了遊客,街邊的咖啡館飄出濃鬱的咖啡香氣,偶爾能看到街頭藝人在演奏小提琴。馬可館長指著車窗外一座帶有圓形穹頂的建築說:“那是佛羅倫薩國家檔案館,建於14世紀,原本是市政廳的一部分,很多文藝複興時期的珍貴文獻都保存在那裡,包括你們要研究的這份手稿。”
林野掏出平板電腦,調出卡卡杜灣青銅盒的密碼模型:“我們之前破解的明代密碼,核心是‘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結合了羅盤方位和星宿定位;而達芬奇的密碼係統,更注重幾何圖形與機械原理的結合。如果這份手稿真的融合了兩種密碼體係,咱們需要先分離出明代符號和歐洲機械標注,再逐一對應破解。”
上午十一點,車隊抵達佛羅倫薩國家檔案館。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林野和蘇曉穿過古老的石砌走廊,來到位於檔案館地下二層的特藏庫。特藏庫內溫度恒定在18c,濕度保持在50,一排排金屬展櫃整齊排列,裡麵存放著泛黃的古籍和手稿。馬可館長打開編號為“f1427”的展櫃,取出一個用皮質封麵保護的手稿本:“這就是15世紀的手稿,作者不詳,但根據紙張材質和墨水成分分析,應該創作於1430年左右,正好是鄭和下西洋結束後不久。”
蘇曉戴上無菌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開手稿本。手稿的紙張已經有些脆化,上麵用褐色墨水繪製著大量符號和草圖——第一頁是一個類似明代羅盤的圓形圖案,刻度卻標注著羅馬數字;中間幾頁是交錯的幾何網格,網格節點處畫著細小的機械齒輪;最後幾頁則是一段用拉丁文書寫的注釋,旁邊還畫著一艘帶有中式船帆的商船。
“先掃描手稿,建立數字模型,”林野立刻打開高分辨率掃描儀,“蘇曉,你負責比對明代符號,我來對照達芬奇手稿的機械圖,咱們分頭找線索。”
掃描儀緩緩掃過手稿頁麵,數字模型很快顯示在電腦屏幕上。蘇曉將明代符號對照表與手稿中的圓形圖案疊加,發現羅盤刻度雖然用了羅馬數字,但刻度間距與明代“二十四山向”羅盤完全一致,隻是將“子、醜、寅、卯”替換成了“1、2、3、4”;林野則將達芬奇的“密碼羅盤”草圖與手稿中的機械齒輪對比,發現齒輪的齒數和咬合方式,與明代船舶上的“計程儀”機械結構完全吻合。
“有突破!”蘇曉指著屏幕說,“圓形圖案是明代羅盤的‘羅馬數字版’,幾何網格中的每個節點,對應著羅盤上的一個方位,而齒輪標注則是用來計算方位對應的距離——這是一套結合了明代航海定位和歐洲機械計算的密碼係統!”
馬可館長湊到屏幕前,激動地說:“太神奇了!那拉丁文注釋裡提到的‘泉州的使者’,會不會就是鄭和船隊的成員?他們把明代的航海技術傳給了歐洲,才有了這份融合東西方智慧的手稿?”
接下來的五天,林野和蘇曉在特藏庫展開了係統的手稿解讀工作。他們先將手稿中的幾何網格與明代《鄭和航海圖》中的泉州至印度洋航線圖疊加,發現網格節點對應的方位,正好是航線中的關鍵停靠港;再通過齒輪齒數計算出每個節點對應的距離,成功還原出一條從泉州出發,經東南亞、印度洋、紅海,最終抵達意大利熱那亞港的完整航線——這條航線比歐洲航海家開辟的新航線早了近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