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貴則小心地拿起一卷文書,用無酸紙輕輕吸乾上麵的水分:“這卷文書是用漢文和阿拉伯文兩種文字書寫的,漢文部分記載的是元代泉州與阿拉伯地區的貿易往來,比如‘至元二十九年,從泉州港出發,載瓷器百件、絲綢五十匹,赴阿拉伯貿易,次年歸港,獲銀千兩’,至元二十九年是公元1292年,這對研究元代泉州的海外貿易航線和規模太重要了!”阿拉伯文部分則記錄了貿易夥伴的名稱和貨物交接細節,阿貴雖然不能完全解讀,但也能辨認出“巴士拉”“巴格達”等阿拉伯城市的名稱,進一步印證了貿易範圍的廣闊。
老煙槍在棺槨旁發現了一個銅製的羅盤,羅盤的指針雖然已經生鏽,但盤麵的刻度依然清晰:“這是元代的航海羅盤,上麵刻著‘子午卯酉’等方位標識,說明墓主人當年就是靠這個羅盤指揮商船航行的。在古代墓葬裡發現完整的航海羅盤,這還是第一次,對研究元代的航海技術具有重大意義。”
胖子則小心翼翼地將散落的阿拉伯銀幣和波斯金幣收集起來,放進特製的托盤裡:“這些銀幣和金幣的成色真好,上麵還刻著外國文字和圖案,肯定是墓主人做海外貿易時賺來的。我得好好保管,可不能弄丟了。”他一邊說一邊數著,“一共二十三枚銀幣,十五枚金幣,這在元代可是一筆巨款啊!”
接下來的一周,我們都在主墓室裡緊張地清理文物。阿貴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文書的整理和解讀上,他將文書按照貿易航線、貨物種類、交易對象等分類,用無酸紙小心包裹,然後逐字逐句地辨認。有天深夜,阿貴突然興奮地叫醒我們,手裡舉著一卷剛拚接好的文書:“重大發現!這卷文書是元代泉州港的‘市舶司執照’!上麵寫著‘準蒲氏商船出海貿易,需繳納關稅銀五十兩,不得私販禁物’,還蓋有‘泉州路市舶司印’,這可是元代海外貿易管理製度的重要實物證據,史書中關於市舶司執照的記載非常簡略,這卷文書填補了空白!”
sey楊在修複一件青花瓷盤時,發現瓷盤的底部有一個“福”字款:“這是元代泉州‘德化窯’的產品,德化窯在元代就以生產外銷瓷聞名,這個‘福’字款是窯口的標記。你看瓷盤上的‘魚藻紋’,雖然是中國傳統紋飾,但線條和色彩卻帶有阿拉伯風格,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她用細砂紙輕輕打磨瓷盤邊緣的缺口,又用特製的膠水修補,很快,這隻破碎的青花瓷盤就恢複了大致的模樣。
老煙槍則每天都會檢查文物儲存室的溫濕度和鹽堿含量,定期用中和劑處理文物表麵的鹽堿:“這些文物長期被海水浸泡,表麵附著大量鹽堿,要是不及時處理,很快就會腐蝕損壞。咱們得時刻盯著,一點都不能馬虎。”
就在我們準備清理耳室的時候,警方傳來了好消息——他們根據我們提供的盜墓賊留下的工具和腳印,在泉州的一個海鮮市場抓獲了四名盜墓賊,還繳獲了大量被盜的元代文物,包括完整的青花瓷碗、阿拉伯銀幣、波斯金幣和幾卷文書殘片。
“太好了!這些文物終於追回來了!”陳局長接到電話後,激動地在帳篷裡來回踱步,“盜墓賊交代,他們還把一件珍貴的元代青花瓷瓶賣給了一個叫‘吳老鬼’的文物販子,這個‘吳老鬼’專門倒賣海外貿易文物,經常在泉州、廈門一帶活動,還和海外的文物走私團夥有聯係。警方已經成立了專案組,聯合海關部門展開追捕,相信很快就能將他抓獲,追回被盜的青花瓷瓶!”
我們跟著警方去了海鮮市場的臨時扣押點,看到繳獲的文物整齊地擺放在地上,其中一卷文書殘片引起了阿貴的注意。他仔細一看,興奮地說:“這是元代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手書殘片!上麵的字跡和我見過的馬可·波羅遊記手抄本一模一樣,還提到了‘泉州港’‘香料貿易’等內容,說明馬可·波羅當年確實到過泉州,還可能和墓主人有過貿易往來!”這一發現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激動不已,馬可·波羅的手書真跡存世極少,這卷殘片的價值不可估量。
回到後渚港發掘現場後,我們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進行了清理和登記,然後開始清理東耳室和西耳室。東耳室裡存放著大量的元代海外貿易文書和賬簿,大部分都是墓主人的貿易記錄,包括貨物清單、收支明細、貿易夥伴信息等,其中一卷賬簿詳細記載了墓主人從至元二十年到至元三十年公元1283年1293年)的貿易情況,涉及瓷器、絲綢、香料、珠寶等多種貨物,交易範圍覆蓋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區,為研究元代海外貿易的規模和商品結構提供了完整的資料。
阿貴拿著這卷賬簿,對照著《島夷誌略》中的記載,興奮地說:“《島夷誌略》裡隻記載了泉州與海外各國的貿易概況,這卷賬簿卻詳細到每一筆交易的時間、地點、金額和貨物種類,比如‘至元二十五年,赴波斯貿易,售瓷器五十件,得香料百斤、珠寶十件’,這對還原元代海外貿易的真實麵貌太關鍵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西耳室裡則存放著大量的瓷器和金屬器,有元代青花瓷、青瓷、白瓷,還有阿拉伯風格的銅製器皿、波斯風格的銀製首飾等。sey楊在一個銅製器皿的底部發現了一行阿拉伯文,用軟毛刷清理掉灰塵後,請隨行的阿拉伯語專家解讀,得知意思是“阿拉伯工匠穆罕默德造”:“這說明這件銅製器皿是從阿拉伯進口的,是元代海外貿易中‘進口貨’的實物證據,也反映了泉州港作為‘東方第一大港’,不僅輸出中國貨物,還大量輸入外國商品,是中外商品交流的重要樞紐。”
隨著耳室清理工作的推進,我們對這座元代海外貿易商人墓葬的了解也越來越全麵。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文書記錄,我們確定墓主人是元代泉州海商蒲壽庚的家族成員“蒲師文”,他繼承了家族的海外貿易事業,常年往返於泉州與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積累了巨額財富,還曾擔任泉州路市舶司的官員,對元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墓葬規模和陪葬品規格,不僅反映了他的財富和地位,也展現了元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景象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
在發掘工作結束的那天,福建文物局舉辦了一場隆重的慶祝儀式,當地的官員、考古專家、漁民代表和海外貿易史學者都趕來參加。陳局長親自為我們頒發了“福建文物保護先進個人”的榮譽證書,還邀請我們參加“元代泉州海外貿易文物特展”的籌備工作。
“這些文物是元代泉州海外貿易的活化石,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見證,”陳局長在慶祝儀式上說,“我們計劃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舉辦特展,讓更多人了解元代泉州港的繁榮,感受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融。希望你們能繼續支持我們的工作,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欣然接受了邀請,開始投入特展籌備。sey楊負責展區設計,她將展廳分為“航海貿易”“商品交流”“文化融合”三個板塊:“航海貿易”區用沙盤還原了元代泉州港的風貌,搭配出土的航海羅盤和市舶司執照複製品,展現元代泉州的航海技術和貿易管理製度;“商品交流”區陳列元代青花瓷、阿拉伯銀幣、波斯香料等文物,直觀呈現中外貿易的商品種類;“文化融合”區則展示帶有中外風格的文物,如阿拉伯文青花瓷、波斯風格銀首飾等,讓觀眾感受元代泉州的多元文化氛圍。
阿貴則忙著整理文物解讀資料,他不僅編寫了詳細的講解詞,還製作了元代泉州海外貿易航線圖和多語言文書對照手冊,甚至邀請阿拉伯語、波斯語專家錄製了文書解讀音頻,方便觀眾了解不同文字記載的貿易信息。他還在展廳設置了“貿易文書體驗區”,準備了仿製的元代市舶司執照和貿易賬簿,讓遊客嘗試填寫貨物清單,感受元代商人的貿易日常,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這裡體驗,玩得不亦樂乎。
老煙槍的工作依舊圍繞文物保護展開,他在博物館的文物庫房裡搭建了專門的防鹽堿儲存區,配置了適合海外貿易文物的保養藥劑,定期檢查文物的保存狀況,尤其是那些被海水浸泡過的金屬器和文書,更是重點關注對象。閒暇時,他還會在博物館的院子裡種上泉州本地的草藥,如薄荷、艾草等,既起到驅蚊防潮的作用,又能讓觀眾了解元代泉州的醫藥文化。
胖子則成了特展的“金牌講解員”,他用通俗幽默的語言,把元代泉州的海外貿易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比如給觀眾講“青花瓷如何從泉州運往阿拉伯”,用比喻的方式解釋市舶司執照的作用:“這就相當於古代的‘外貿許可證’,沒有它,商船可不能隨便出海做生意。”他還會在展廳裡演示元代航海羅盤的使用方法,讓觀眾直觀感受古代航海技術的智慧,常常圍滿了好奇的觀眾。
經過五個月的緊張籌備,“元代泉州海外貿易文物特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如期開展。開展當天,博物館外擠滿了人,有泉州本地市民,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還有來自阿拉伯、波斯等國家的學者和商人。當觀眾們看到完整的元代青花瓷、馬可·波羅手書殘片和泉州路市舶司執照時,紛紛駐足驚歎,不少海外學者還拿出手機拍照記錄,感慨道:“沒想到元代泉州的海外貿易這麼發達,這些文物是中外友好交流的珍貴見證。”
特展舉辦期間,我們還收到了一個好消息——警方在廈門海關抓獲了文物販子“吳老鬼”,當場繳獲了那件被盜的元代青花瓷瓶,還截獲了一批準備走私到海外的文物。當我們在泉州文物局看到這件青花瓷瓶時,都鬆了一口氣:瓷瓶高約四十厘米,通體繪著纏枝蓮紋,青花發色濃豔,底部還有“泉州窯”的款識,正是墓中缺失的重要文物之一。
隨著特展的成功舉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元代泉州的海外貿易曆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遊客數量也大幅增加。不少學校還組織學生來參觀學習,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家鄉的曆史文化,感受中外文明交流的魅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元代泉州海外貿易文物特展”熱度正高時,張教授的手機突然收到一封來自廣東文物局的緊急郵件——在廣東廣州番禺附近發現了一座明代的造船工匠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明代造船圖紙、航海儀器和海外貿易文物,但墓葬已遭到盜墓賊的嚴重破壞,部分文物被盜,當地文物局希望我們立刻前往協助搶救性發掘。
“明代造船工匠墓葬!”胖子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來了精神,“明代的造船技術可是世界一流的,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座墓葬裡要是有造船圖紙,咱們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明代寶船的構造了!還有航海儀器,說不定能找到鄭和下西洋時用過的羅盤、海圖之類的文物,咱們趕緊收拾東西去廣州!”
sey楊也十分期待:“明代廣州是重要的海外貿易港口和造船基地,造船工匠墓葬的發現,對研究明代的造船技術、航海事業和海外貿易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盜墓賊的破壞肯定很嚴重,我們得儘快出發,爭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護好剩下的遺存。”
老煙槍則開始思考發掘準備工作:“廣東廣州的氣候炎熱潮濕,夏季多雨,墓葬裡的圖紙和文書容易受潮腐爛,咱們得帶足防潮設備、除濕機和文物修複材料。另外,明代造船工匠可能會在墓葬裡放置一些造船工具和模型,這些文物比較脆弱,搬運和保存時都要格外小心。”
阿貴更是興奮不已:“明代的造船圖紙和航海文書大多用漢文書寫,還有可能出現詳細的船舶結構標注和航線記錄,我對明代航海史很感興趣,要是能發現完整的圖紙或文書,對研究鄭和下西洋的曆史太重要了!咱們趕緊出發,我都等不及想看看那些造船圖紙了!”
我們迅速收拾好行李,告彆了陳局長和福建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踏上了前往廣東廣州的旅程。飛機從泉州晉江機場起飛,穿過雲層,下方的景色從泉州港的繁忙逐漸變成廣州城的繁華。想到即將麵對的明代造船工匠墓葬,想到可能出土的造船圖紙、航海儀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充滿了期待。
抵達廣州白雲機場時,廣東文物局的林局長早已在出站口等候。他手裡拿著一張墓葬勘探圖,神情急切地說:“墓葬在番禺的黃埔古港附近,是當地村民在翻新老宅時發現的。盜墓賊挖了兩個盜洞,其中一個已經打通了主墓室,我們在盜洞裡發現了一些明代的造船工具殘片和木質船模碎片,情況非常緊急。”
我們跟著林局長驅車前往黃埔古港,路上,他繼續介紹:“從墓葬的形製和出土的工具殘片來看,墓主人很可能是明代廣州造船廠的‘總匠’負責造船的技術總管),曾參與過鄭和下西洋寶船的建造,身份非常特殊。明代造船工匠的墓葬非常罕見,尤其是參與過寶船建造的工匠墓葬,這座墓的發現對研究明代造船史具有重大意義。”
車子駛入黃埔古港景區,路邊的古碼頭、古建築與現代商鋪交相輝映,遠處的珠江水麵波光粼粼。想到很快就能揭開明代造船工匠墓葬的神秘麵紗,我們每個人都加快了腳步,期待著新一輪的發掘工作能帶來更多驚喜,也盼著能再次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曆史遺存,讓明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文明的光芒重新照亮世人。我們的文物保護之路,還在繼續,而那段見證了鄭和下西洋輝煌的明代造船曆史,正等待著我們去喚醒……
抵達黃埔古港墓葬現場時,周圍已拉起了橙紅色的警戒線,幾頂藍色的考古帳篷沿著古港的石階依次排開,海風帶著鹹濕的氣息吹過,帳篷的帆布發出“嘩啦”的聲響。林局長指著一個被帆布遮蓋的盜洞說:“這個盜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們用內窺鏡觀察過,裡麵堆積著不少腐朽的木板和工具殘片,還有少量積水,得先抽水才能進去。”
老煙槍蹲在盜洞邊,用手扒開表層的泥土,指尖觸到一塊堅硬的物體,小心清理後露出半截生鏽的鐵鑿:“這是明代造船用的‘船鑿’,刃口還很鋒利,說明墓主人確實是造船工匠。廣州氣候潮濕,鐵器容易鏽蝕,咱們得準備好除鏽劑,不然文物挖出來很快就會爛掉。”
sey楊打開便攜式探測儀,屏幕上立刻顯示出密集的金屬信號和木質結構信號:“下麵有大量的金屬工具和木質構件,應該是造船工具和船模。咱們得先搭建穩固的支撐架,防止清理時盜洞坍塌,畢竟主墓室在地下五米多,土層又鬆軟。”
阿貴則在盜洞周圍的泥土裡仔細搜尋,很快撿起一片帶有刻痕的木板殘片:“你們看!這木板上有刻度!是明代的‘造船量尺’殘片,上麵的‘營造尺’刻度和《天工開物》裡記載的一模一樣!”他用軟毛刷輕輕掃去殘片上的泥土,“這說明墓主人在造船時對尺寸要求非常嚴格,也印證了明代造船技術的規範化。”
胖子扛著水泵和水管,大步走到盜洞邊:“抽水的活兒交給我!等水抽乾了,咱們就能進去找造船圖紙了!說不定還能看到完整的寶船模型,那可比在博物館裡看複製品帶勁多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接下來的三天,我們都在做發掘前的準備。老煙槍每天都會煮一大鍋祛濕的草藥水,裡麵加了艾草、藿香和薄荷,分發給所有人:“廣州夏天又熱又潮,喝這個能防中暑,還能驅蚊蟲。”他還在帳篷周圍撒上雄黃粉,防止蛇蟲爬進帳篷——有天清晨,他就在帳篷門口發現了一條半米長的銀環蛇,多虧雄黃粉起到了威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