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0章 天墓無極(45)_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360章 天墓無極(45)(2 / 2)

我們順著箭頭的方向來到小山腳下,發現這裡有一處被雜草掩蓋的山洞。山洞入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裡麵黑漆漆的,彌漫著潮濕的黴味。我們打開手電筒,沿著陡峭的石階往下走,走了大約十幾米,眼前突然開闊起來——這是一個天然形成的石室,石室中央的石台上,放著一個古樸的木盒。

木盒裡裝著一卷泛黃的絹布,展開後是一幅“南宋紹興水利全圖”,比青石板上的簡易圖詳細得多,不僅標注了東湖的水利係統,還涵蓋了整個紹興地區的河流、湖泊和水閘,甚至連當時的灌溉農田分布都清晰可見。“有了這幅圖,我們就能還原南宋時期紹興的水利麵貌,對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周教授興奮地說。

就在我們準備離開石室時,聽水鈴突然又響了起來,這次的響聲格外急促,似乎在提醒我們什麼。我順著鈴聲的方向看去,發現石室的牆壁上有一處不起眼的凹陷,凹陷裡嵌著一塊小小的玉片,玉片上刻著與“聽水鈴”相同的水紋。

我將玉片取下來,剛握在手中,石室突然開始輕微震動,頭頂的石塊不斷掉落。“不好!要塌方了!”王警官大喊一聲,拉著我們就往外跑。我們剛衝出山洞,身後就傳來“轟隆”一聲巨響,山洞的入口被碎石徹底封堵。

坐在湖邊的烏篷船上,看著被封堵的山洞,我手裡摩挲著那塊玉片,忽然意識到,這枚玉片和沈墨卿給的聽水鈴,似乎是一套物件。玉片上的水紋與鈴身上的水紋完全吻合,拚在一起時,還能看到一道細微的凹槽,像是用來存放什麼東西的。

“或許這隻是一個開始,”陳九爺看著遠處的湖麵,若有所思地說,“江南水鄉多水,藏在水裡的秘密肯定不止這一個。這玉片和銅鈴,說不定是尋找其他秘藏的鑰匙。”

果不其然,當天晚上,我們又收到了陌生號碼的消息,這次是一張照片,照片裡是一艘停泊在河邊的畫舫,船身上寫著“秦淮畫舫”四個字,下麵附了一行字:“金陵秦淮河,畫舫載秘。”

南京秦淮河的夜色向來聞名,我們抵達時,河麵上已經亮起了燈火,一艘艘畫舫在河麵上緩緩劃過,絲竹之聲不絕於耳。我們沿著秦淮河畔慢慢走,尋找照片裡的那艘“秦淮畫舫”。

就在我們快要走到夫子廟附近時,我手裡的聽水鈴突然響了起來。順著鈴聲的方向看去,一艘古色古香的畫舫正停泊在岸邊,船身上“秦淮畫舫”四個字在燈光下格外醒目。畫舫的主人是一位名叫柳娘的女子,她穿著一身素雅的旗袍,見我們走來,笑著迎了上來:“幾位是來尋‘畫舫秘藏’的吧?我等你們很久了。”

“您知道我們要來?”我驚訝地問。

柳娘點點頭,領著我們走上畫舫。畫舫內部裝修精致,船艙裡擺放著紅木桌椅,牆上掛著古畫,桌上還放著一套精致的茶具。“這艘畫舫是我祖上傳下來的,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曆史了,”柳娘一邊給我們倒茶,一邊說道,“祖上曾留下遺言,說畫舫的底部藏著一件‘寶貝’,隻有遇到‘持鈴握玉’之人,才能將其取出。你們手裡的銅鈴和玉片,就是開啟秘藏的鑰匙。”

我們跟著柳娘來到畫舫的底層,這裡堆放著一些雜物,角落裡有一塊活動的木板。柳娘掀開木板,露出一個黑漆漆的洞口,洞口邊緣刻著與玉片、銅鈴相同的水紋。我將玉片嵌進洞口的凹槽裡,再把聽水鈴放在玉片旁邊,銅鈴突然發出一陣急促的響聲,洞口的石板緩緩打開,露出一個青銅盒子。

青銅盒子裡裝著一卷用錦緞包裹的東西,展開後是一幅“秦淮風月圖”,畫的是清代秦淮河畔的繁華景象,畫中不僅有畫舫、樓閣,還有許多市井百姓的生活場景,甚至連當時的商鋪招牌、戲曲表演都清晰可見。更珍貴的是,畫卷的末尾還附著一篇文字,詳細記錄了清代秦淮河畔的商業、文化和民俗,是研究清代南京曆史的重要資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幅圖還有一個秘密,”柳娘指著畫卷中的一處閣樓,“你們看這座‘煙雨閣’,畫得格外細致,閣樓的窗戶裡還藏著一個小小的‘福’字。其實,這座閣樓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就在秦淮河畔的白鷺洲公園裡,閣樓的頂層藏著另一處秘藏的線索。”

我們立刻前往白鷺洲公園,找到那座“煙雨閣”。閣樓的頂層堆滿了灰塵,角落裡有一個隱蔽的暗格,暗格裡放著一本線裝書,書名叫《秦淮秘史》。書中不僅記錄了秦淮河畔的曆史典故,還提到了一件“明代雲錦龍袍”,據說這件龍袍是明代萬曆皇帝賞賜給南京織造局的,後來因為戰亂流落民間,被藏在了秦淮河畔的一處古宅裡。

我們按照書中的記載,在秦淮河畔的一條老巷裡找到了那處古宅。古宅的門楣上刻著“織造府”三個字,雖然已經有些破敗,但依舊能看出當年的氣派。我們在古宅的書房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書架後的密室,密室裡放著一個樟木箱,箱子裡鋪著紅色的綢緞,上麵放著一件金碧輝煌的雲錦龍袍。

龍袍的做工極為精湛,上麵用金線繡著九條龍,龍紋栩栩如生,周圍還繡著祥雲、海水江崖等圖案,即使過了幾百年,依舊色彩鮮豔。“這是一件保存完好的明代雲錦龍袍,”南京雲錦研究所的專家看過龍袍後,激動地說,“雲錦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的巔峰,這件龍袍更是雲錦中的精品,具有極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我們將龍袍交給南京博物院進行保護和研究,離開古宅時,柳娘送給我們一枚小巧的雲錦荷包:“這荷包裡裝著的,是雲錦的‘母絲’,用它可以辨認出真正的古雲錦。你們以後若是遇到與雲錦相關的秘藏,或許能用得上。”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又先後前往揚州、杭州、嘉興等地,每到一處,都能在聽水鈴和玉片的指引下,找到隱藏在水鄉深處的秘藏——在揚州瘦西湖的白塔下,我們找到了清代的“揚州八怪書畫冊”;在杭州西溪濕地的蘆葦蕩裡,我們發現了明代的“西溪漁樂圖”;在嘉興南湖的紅船旁,我們找到了民國時期的“南湖會議紀念冊”。

每一件秘藏都承載著不同時期的曆史文化,每一次發現都讓我們對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漸漸明白,那些發來消息的神秘人,或許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群默默守護著華夏文明的人,他們分散在各個角落,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文明的火種,而我們,隻是接過了他們遞來的接力棒。

這天,我們在嘉興南湖的一艘烏篷船上休息,我手裡摩挲著聽水鈴和玉片,忽然發現玉片上的水紋似乎有了變化,原本模糊的紋路變得清晰起來,還隱隱透出一絲綠光。陳九爺也注意到了這一變化,他接過玉片,放在陽光下仔細看了看:“這玉片好像在指引我們去下一個地方,你看這綠光的方向,像是在指向西北。”

我打開手機地圖,朝著玉片綠光指引的方向看去,那裡是安徽黃山的方向。就在這時,陌生號碼的消息又發了過來,這次是一段視頻,視頻裡是黃山的奇鬆怪石,雲霧繚繞間,隱約能看到一座古老的道觀,視頻的最後,出現了一行字:“黃山煉丹峰,道觀藏秘。”

我們收拾好行李,準備前往黃山。坐在前往黃山的火車上,看著窗外不斷後退的風景,我心裡充滿了期待。黃山作為天下第一奇山,不僅有著壯麗的自然風光,還藏著許多曆史文化遺跡,不知道這次的秘藏,又會是怎樣一件承載著華夏文明的珍寶。

火車緩緩駛入黃山站,站台上已經能看到遠處連綿的山峰,雲霧在山間繚繞,宛如仙境。我們背著行李,沿著山路慢慢往上走,一路上,聽水鈴偶爾會發出輕響,像是在為我們指引方向。走到煉丹峰附近時,聽水鈴的響聲突然變急,我們順著鈴聲的方向看去,一座古樸的道觀出現在眼前,道觀的門楣上刻著“煉丹觀”三個字,門上的銅環已經有些生鏽,卻依舊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

我們推開道觀的大門,院子裡靜悄悄的,隻有幾棵古老的鬆樹在風中搖曳。一位穿著灰色道袍的老道士從大殿裡走出來,手裡拿著一把掃帚,見到我們,他停下腳步,微微一笑:“幾位施主,可是來尋‘煉丹秘錄’的?”

“道長怎麼知道?”我驚訝地問。

老道士指了指我手裡的聽水鈴和玉片:“這兩件物件,是當年葛洪道長留下的,用來守護煉丹觀的秘藏。我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了能開啟秘藏的人。”

老道士領著我們走進大殿,大殿中央供奉著葛洪的雕像,雕像旁邊有一個隱蔽的暗格。老道士將暗格打開,裡麵放著一個泛黃的紙卷,上麵寫著《黃山煉丹秘錄》。秘錄裡詳細記錄了葛洪在黃山煉丹的過程,還有許多關於中醫藥理、養生之道的記載,甚至還提到了一些治療疑難雜症的藥方。

“這《黃山煉丹秘錄》不僅是道家煉丹術的珍貴資料,更是中醫藥學的瑰寶,”隨行的中醫藥專家看過秘錄後,激動地說,“裡麵的許多藥方,對現代醫學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們在煉丹觀待了幾天,跟著老道士學習了一些簡單的養生之道,也對《黃山煉丹秘錄》進行了初步的整理。離開前,老道士送給我們一本《道家養生要訣》:“希望你們能將這些養生之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們拿著《黃山煉丹秘錄》和《道家養生要訣》,站在煉丹峰上,俯瞰著黃山的壯麗景色。雲霧在腳下繚繞,遠處的山峰若隱若現,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我知道,這次的黃山之行,又為我們的華夏文明守護之旅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我們的旅程,還遠遠沒有結束。聽水鈴依舊在手中輕響,玉片上的綠光也依舊在指引著方向,下一個秘藏,或許就在不遠處的某個角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守護。我們會帶著這份責任和使命,繼續前行,讓華夏文明的火種,永遠燃燒下去。

黃山煉丹觀的晨霧還未散儘,我們握著老道士贈予的《道家養生要訣》下山時,手中的聽水鈴突然發出一陣急促的脆響,玉片上的綠光也變得愈發明亮,朝著東南方向微微傾斜。陳九爺看著玉片的指向,若有所思地說:“這方向,莫不是指向福建土樓?我早年曾聽人說,閩南的土樓裡藏著不少家族秘辛,說不定和咱們要找的秘藏有關。”

我們順著玉片的指引,一路南下前往福建漳州。抵達南靖土樓群時,正是午後,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圓形的土樓上,夯土牆呈現出溫暖的赭紅色,像一座座矗立在山間的城堡。當地的向導林阿婆聽說我們在尋找“土樓秘藏”,笑著把我們領進了一座名為“和貴樓”的方形土樓:“這土樓是咱們這兒最老的土樓之一,傳了十幾代人,樓裡確實藏著個‘秘密’,就是樓中央那口井。”

我們跟著林阿婆走到土樓中央,隻見一口古井被青石板圍著,井口爬滿了青苔。我將聽水鈴垂到井口上方,銅鈴立刻“叮叮當當”響個不停,玉片上的綠光也倒映在井水中,泛起細碎的漣漪。“這井不一般,”林阿婆蹲在井邊,用手指了指井水,“咱們這兒的土樓都建在山上,井水大多是鹹的,可這口井的水卻是甜的,而且無論天旱多久,井水都不會乾涸。老一輩人說,井底下藏著‘鎮樓之寶’,能保土樓平安。”

王警官聯係了當地文物部門,調來抽水設備。隨著井水慢慢下降,井壁上漸漸顯露出一些刻痕。等井水抽到一半時,我們終於在井底發現了一個用青銅打造的盒子,盒子被鐵鏈固定在井壁上,上麵刻著繁複的花紋,與聽水鈴、玉片上的水紋隱隱呼應。

我們小心翼翼地將青銅盒子從井底吊上來,打開後發現裡麵裝著一卷用麻布包裹的族譜,還有一塊刻著“和貴”二字的玉佩。族譜是用毛筆書寫的,詳細記錄了和貴樓建造者及後代的生平,其中一段文字提到,明朝萬曆年間,土樓建造者為了抵禦倭寇,曾在土樓的牆體中藏了一批“兵器和糧種”,還繪製了一張“防禦圖”,藏在土樓的頂層閣樓裡。

我們按照族譜的記載,在和貴樓頂層的閣樓裡找到了一個隱蔽的暗格,暗格裡果然放著一張泛黃的羊皮紙,上麵畫著和貴樓及周邊的防禦布局,標注了箭窗、了望台、糧倉的位置,甚至還有一條通往山外的秘密通道。“這張防禦圖太珍貴了!”漳州文物局的專家激動地說,“它不僅還原了明代土樓的防禦體係,還為研究閩南地區抵禦倭寇的曆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

離開和貴樓時,林阿婆將那塊“和貴”玉佩送給了我們:“這玉佩是土樓的‘護身符’,你們帶著它,說不定能找到更多和土樓有關的秘密。”我們接過玉佩,發現玉佩的背麵刻著一個小小的“承”字,與之前找到的玉片、銅鈴上的紋路似乎能拚接在一起。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又走訪了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永定的振成樓,每到一座土樓,聽水鈴和玉片都會指引我們找到隱藏的線索——在田螺坑土樓的地基下,我們發現了明代的“契約文書”,記錄了土樓建造時的土地買賣和工匠雇傭情況;在振成樓的祠堂裡,我們找到了清代的“家訓碑”,上麵刻著家族傳承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這天傍晚,我們在永定一座偏遠的土樓裡休整時,手中的玉片突然發出強烈的綠光,聽水鈴也響得愈發急促。我將玉片、玉佩、銅鈴放在一起,驚訝地發現它們竟然拚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形圖案,圖案中央有一個小小的凹槽,像是在等待什麼東西嵌入。

就在這時,陌生號碼的消息又發了過來,這次是一張照片,照片裡是一座位於海邊的古城,城牆上寫著“崇武古城”四個字,下麵附了一行字:“海疆古城,藏有‘定海石’。”

我們立刻前往泉州崇武古城。這座古城始建於明代,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城牆沿著海岸線延伸,像一條巨龍守護著大海。我們在古城的海防博物館裡,見到了館長鄭先生,他聽說我們在尋找“定海石”,立刻拿出一本古籍:“你們看,這本《崇武海防誌》裡記載,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崇武古城駐守,為了抵禦海浪侵蝕城牆,他命人打造了一塊‘定海石’,埋在古城東城門的地基下,石上刻著‘海晏河清’四個字,祈求海防安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們跟著鄭館長來到崇武古城東城門,在城門內側的牆根下,用洛陽鏟進行探測。當探測到地下三米深時,鏟頭碰到了堅硬的物體。我們小心翼翼地挖掘,終於挖出了一塊巨大的青石板,石板上果然刻著“海晏河清”四個字,石板的中央有一個圓形的凹槽,正好能將我們手中拚接好的玉片、玉佩、銅鈴嵌進去。

當我們將拚接好的圓形圖案嵌入凹槽時,青石板突然發出一陣輕微的震動,石板的一側緩緩打開,露出一個暗格。暗格裡放著一個鐵盒,盒子裡裝著一枚銅印和一卷“海防圖”。銅印上刻著“戚繼光印”四個字,海防圖則詳細繪製了崇武古城及周邊海域的布防情況,標注了倭寇常出沒的航線和明軍的防禦據點。

“這枚銅印和海防圖,是研究明代海防史的稀世珍寶!”鄭館長激動得聲音都在顫抖,“有了它們,我們就能更準確地還原戚繼光抗倭的曆史,傳承英雄精神。”

我們在崇武古城待了幾天,協助博物館整理新發現的文物。離開前,鄭館長送給我們一本《戚繼光兵法》:“這本書裡記載了戚繼光的治軍之道和作戰策略,希望你們能將這種愛國精神傳承下去。”

拿著《戚繼光兵法》,站在崇武古城的城牆上,望著遠處遼闊的大海,我忽然意識到,我們找到的每一件秘藏,都承載著不同的精神內核——敦煌的定風珠代表著對自然的敬畏,西藏的雪域聖物象征著信仰的力量,福建土樓的契約文書體現了誠信的價值,而崇武古城的海防文物則彰顯了愛國情懷。這些精神,共同構成了華夏文明的底色。

這天晚上,我們在泉州的一家客棧裡整理線索時,手中的玉片突然發出一陣柔和的光芒,光芒中隱約浮現出一幅地圖,地圖上標注著十幾個紅點,除了我們已經去過的地方,還有雲南麗江、四川都江堰、山西平遙等地。“看來,還有很多秘藏在等著我們去發現,”陳九爺看著地圖,眼神裡充滿了期待,“每一個地方,都藏著華夏文明的一段記憶。”

我們收拾好行李,準備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雲南麗江。坐在前往麗江的火車上,窗外的風景從閩南的丘陵變成了雲貴高原的山脈,連綿的雪山在陽光下閃耀著銀光。我知道,麗江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一定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而我們的使命,就是找到這些秘密,守護這份珍貴的文明遺產。

火車緩緩駛入麗江站,站台上已經能看到穿著納西族服飾的當地人,他們臉上帶著淳樸的笑容,熱情地招呼著遊客。我們背著行李,沿著石板路往麗江古城走去,手中的聽水鈴偶爾發出輕響,像是在回應古城的召喚。

走進麗江古城,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兩旁的納西族民居依山而建,白牆黛瓦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青苔,潺潺的溪水從古城流過,水車在水中緩緩轉動,整個古城充滿了寧靜祥和的氣息。我們在古城裡慢慢走著,聽水鈴的響聲越來越清晰,最終停在了一座名為“木府”的建築前。

木府是麗江納西族土司的府邸,被譽為“小故宮”,建築風格融合了漢、納西、藏等多種民族特色。我們聯係了木府的管理人員,說明來意後,他們帶領我們進入木府的後殿。在後殿的一處壁畫前,聽水鈴突然響個不停,玉片上的綠光也映照在壁畫上。

壁畫上畫的是納西族的“創世紀”傳說,描繪了納西族祖先開天辟地、創造人類的場景。我們仔細觀察壁畫,發現壁畫的角落有一處顏色與其他地方不同,像是後來修補過的。管理人員告訴我們,這幅壁畫在文革時期曾遭到破壞,後來經過修複才恢複原貌,修複時在壁畫後麵發現了一個暗格,但裡麵的東西已經遺失了。

我們按照聽水鈴的指引,在壁畫旁邊的木柱上找到了一個隱蔽的機關。按下機關後,壁畫緩緩移開,露出一個暗格,暗格裡放著一個木盒,盒子裡裝著一卷納西族東巴文的經卷,還有一塊刻著東巴文的石碑。

東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的專家趕來後,對經卷和石碑進行了解讀。經卷裡記錄了納西族的曆史、文化和習俗,其中一段文字提到,木府土司曾在麗江的玉龍雪山腳下藏了一批“東巴古籍”,這些古籍是納西族文化的瑰寶,記錄了東巴教的經文、曆法、醫學等內容。

我們跟著專家來到玉龍雪山腳下,在一處山洞裡找到了這批東巴古籍。古籍被存放在特製的木箱裡,用羊皮包裹著,雖然已經有些泛黃,但字跡依然清晰。“這批古籍的發現,填補了納西族文化研究的空白,”專家激動地說,“它們是納西族人民的精神財富,也是華夏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見證。”

離開麗江前,東巴文化研究所的專家送給我們一本東巴文字典:“希望你們能通過這本字典,了解更多的東巴文化,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我們拿著東巴文字典,站在玉龍雪山腳下,看著雪山在陽光下閃耀著聖潔的光芒,心裡充滿了感慨。從福建土樓到崇武古城,再到麗江古城,每一次的發現都讓我們對華夏文明的多元性有了更深的認識。華夏文明不是單一的存在,而是由56個民族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華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中的聽水鈴又開始輕響,玉片上的綠光指向了四川都江堰的方向。我們知道,新的旅程又要開始了,都江堰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一定藏著許多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秘密,而我們,也會帶著這份對文明的敬畏和守護之心,繼續前行。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親媽重生在七零,帶著崽崽殺瘋了 九幽覺醒,燭龍重生 北冥之主 好孕小撩精帶空間隨軍,釣係首長寵上天 枕上危情 大涼鎮撫司,開局扮演反派 仙子總想壞我道心 懟天懟地懟極品【我似張狂】 重生緬北之我有大佬靠山 九天劍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