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2章 天墓無極(47)_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362章 天墓無極(47)(1 / 2)

塔爾寺的晨鐘在山穀間回蕩時,我們握著洛桑師傅贈予的漢藏雙文佛珠,正準備啟程前往下一處線索地。手中的獸骨冊突然劇烈震動,文明脈絡圖上原本清晰的光帶竟開始扭曲,最後彙聚成一個從未見過的紅點,標注著“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旁邊還浮現出一行陌生的小字:“千年佛窟,秘藏異動,需尋‘守窟人’共解。”

陳九爺皺起眉頭,指尖在獸骨冊上輕輕摩挲:“麥積山石窟以泥塑聞名,我早年曾去過一次,沒聽說有什麼特殊秘藏。這‘守窟人’又是何方神聖?”話音剛落,我的手機突然收到一條陌生短信,發信人備注是“守窟人青禾”,內容隻有一句話:“麥積山133號窟,申時見,帶齊所有秘藏信物。”

我們立刻調整行程,驅車前往天水麥積山。抵達時正值午後,陽光穿過石窟群的縫隙,在岩壁上投下斑駁的光影。133號窟位於西崖中部,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型洞窟,洞口被藤蔓半掩,隱約能看到裡麵的泥塑佛像。我們剛走到洞口,一個穿著青色布衣、紮著馬尾辮的姑娘從洞窟內走出,她手中握著一把青銅鑰匙,眼神銳利卻帶著溫和:“我是青禾,麥積山第37代守窟人。你們終於來了。”

青禾領著我們走進洞窟,洞內光線昏暗,中央的佛壇上供奉著一尊唐代的泥塑菩薩像,菩薩像的衣紋細膩流暢,神態莊嚴祥和。“這尊菩薩像看似普通,實則藏著麥積山的‘鎮窟之寶’,”青禾走到佛壇旁,輕輕推動菩薩像的底座,佛壇側麵竟緩緩打開一道暗門,“但三天前,暗門突然自行開啟,裡麵的‘佛眼琉璃’不見了,隻留下這個。”

暗門內的石台上,放著一枚刻著奇特紋路的黑色令牌,紋路與我們在尋古會成員身上見過的標記極為相似。“是尋古會的人!”王警官立刻警覺起來,“他們之前搶奪過樓蘭玉髓和清代天文圖,現在又盯上了麥積山的秘藏,肯定沒安好心。”

青禾點點頭,從懷中取出一本泛黃的《守窟人手記》:“手記裡記載,佛眼琉璃能感知華夏文明的脈絡,一旦遺失,各地秘藏的能量都會紊亂,甚至可能引發文物損壞。而且,佛眼琉璃與你們手中的獸骨冊、聽水鈴是同源之物,隻有將它們結合,才能找到琉璃的下落。”

我們按照青禾的指引,將獸骨冊、聽水鈴、玉片等信物圍繞著黑色令牌擺放。當最後一件信物——鄭成功手劄的複刻本放上時,所有信物突然發出耀眼的光芒,黑色令牌上的紋路開始發光,投射出一幅動態的地圖,地圖上一個紅點正朝著陝西西安的方向移動。“尋古會的人要去西安!”秦越指著地圖,“他們可能想利用佛眼琉璃的能量,打開秦始皇陵的某個隱秘區域!”

青禾臉色凝重:“秦始皇陵藏著華夏文明的重要能量節點,一旦被尋古會破壞,後果不堪設想。我們必須儘快趕到西安,阻止他們。”

我們連夜驅車前往西安,青禾一路上向我們講述守窟人的使命:“自唐代起,守窟人就負責守護麥積山的秘藏,同時監視可能威脅華夏文明的勢力。尋古會早在十年前就曾試圖盜取佛眼琉璃,這次他們卷土重來,肯定有更大的陰謀。”

抵達西安時,天剛蒙蒙亮。我們直奔秦始皇陵博物院,聯係了院長趙教授。趙教授聽聞情況後,立刻帶領我們前往秦陵西側的一處未開放區域:“根據最新的勘探數據,這裡有一條通往地宮的隱秘通道,尋古會的人很可能從這裡進入。”

青禾取出青銅鑰匙,插入通道入口的一處凹槽,通道門緩緩打開。我們沿著陡峭的石階往下走,通道內彌漫著潮濕的氣息,牆壁上的火把在風中搖曳,投下詭異的影子。走了大約半個時辰,前方突然傳來腳步聲,還有金屬碰撞的聲響。

“他們在前麵!”王警官示意我們放慢腳步,悄悄繞到前方的拐角處。隻見五個穿著黑色衣服的人正圍著一個石台,石台上放著佛眼琉璃,琉璃發出的藍光照亮了整個洞穴。為首的人戴著麵具,手中拿著一把匕首,似乎在進行某種儀式。

“住手!”青禾大喝一聲,率先衝了上去。尋古會的人見狀,立刻拔出武器反抗。王警官和隨行的警員迅速展開行動,與尋古會成員展開搏鬥。我和陳九爺則趁機衝向石台,想要奪回佛眼琉璃。

就在我快要觸碰到琉璃時,戴麵具的首領突然轉身,手中的匕首直刺向我。陳九爺一把將我推開,自己卻被匕首劃傷了手臂。“九爺!”我驚呼一聲,撿起地上的一根木棍,朝著首領砸去。首領側身躲開,麵具掉落,露出一張熟悉的臉——竟是之前在樓蘭古城被我們抓獲的尋古會餘黨刀疤臉!

“沒想到吧?我逃出來了!”刀疤臉冷笑一聲,“這次我要利用佛眼琉璃的能量,打開秦始皇陵的地宮,取出裡麵的‘華夏龍脈石’,掌控整個華夏文明的命脈!”

青禾此時已經解決了兩個尋古會成員,她衝到刀疤臉麵前,手中的青銅鑰匙化作一把短劍,與刀疤臉展開激戰。“龍脈石隻是傳說,你彆癡心妄想了!”青禾一邊戰鬥,一邊喊道,“華夏文明的命脈不是靠某件文物掌控的,而是靠每一個守護它的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刀疤臉顯然沒聽進去,他趁青禾不備,一把奪過佛眼琉璃,想要將其嵌入石台上的凹槽。就在這時,陳九爺忍著傷痛,衝上去抱住刀疤臉的腿,大喊:“快阻止他!”

我和秦越立刻衝上去,秦越用隨身攜帶的繩索纏住刀疤臉的手臂,我則趁機奪回佛眼琉璃。刀疤臉掙紮著想要反抗,卻被隨後趕來的王警官製服。“這次你跑不掉了!”王警官將手銬戴在刀疤臉手上,“尋古會的陰謀徹底破產了!”

我們將佛眼琉璃交給青禾,青禾小心翼翼地將琉璃放回麥積山133號窟的暗門內。關閉暗門的瞬間,獸骨冊上的光帶重新變得清晰,文明脈絡圖上的紅點也恢複了正常。“多虧了你們,華夏文明才躲過一劫,”青禾感激地說,“守窟人的使命,以後也需要你們的幫助。”

陳九爺笑著擺擺手:“守護華夏文明,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不分你我。”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跟著青禾走訪了麥積山的其他洞窟,在她的講解下,我們對麥積山石窟的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127號窟,我們發現了一幅唐代的“絲路商旅圖”壁畫,壁畫上繪著中原商人與西域商人在石窟前交易的場景,旁邊還刻著一段漢文和梵文的題記,記錄了當時的貿易盛況。“這幅壁畫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青禾說,“它證明了麥積山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離開麥積山前,青禾送給我們一本《麥積山石窟秘錄》:“裡麵記錄了麥積山所有未公開的秘藏信息,希望你們能利用這些信息,繼續守護華夏文明。”我們接過秘錄,站在麥積山的觀景台上,望著遠處的群山,心中明白,守護文明的道路上,我們又多了一位誌同道合的夥伴。

獸骨冊的光帶再次指引我們前行,這次的方向是雲南大理。這座有著“風花雪月”之稱的古城,藏著白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秘密。我們抵達大理時,正值大理三月街,古城內人頭攢動,白族姑娘穿著鮮豔的服飾,在街上跳著霸王鞭舞,商販們叫賣著紮染、銀飾等手工藝品,熱鬨非凡。

我們按照獸骨冊的指引,來到大理古城的五華樓前。五華樓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唐代,曾是南詔國的議事大廳。在五華樓的頂層,我們遇到了一位白族老人,他自稱是南詔國貴族的後裔,手中握著一把古老的銅劍:“你們是來尋找‘南詔國史卷’的吧?這卷史卷藏在崇聖寺三塔的地宮下,記錄了南詔國與唐朝的文化交流曆史。”

老人領著我們來到崇聖寺三塔,在三塔中的千尋塔地宮前,他用銅劍打開了地宮的大門。地宮內鋪著一層厚厚的檀香木,中央的石台上放著一個紫檀木盒,盒內正是“南詔國史卷”。史卷用漢文和白文兩種文字書寫,詳細記錄了南詔國與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其中提到南詔國曾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學習中原文化,還將白族的音樂、舞蹈傳入唐朝,促進了兩地文化的融合。

“這卷史卷是研究南詔國曆史的重要文獻,”老人說,“它證明了大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原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

在大理的日子裡,我們還走訪了喜洲古鎮、雙廊古鎮等白族聚居地,在喜洲古鎮的一座白族民居內,我們發現了一批清代的“白族紮染圖譜”,圖譜上不僅有白族傳統的紮染圖案,還融入了中原的吉祥紋樣,如牡丹、蓮花等,展現了白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離開大理前,老人送給我們一塊手工紮染布,上麵繡著“風花雪月”四個字:“希望你們帶著這塊紮染布,繼續傳播白族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大理與中原的文化淵源。”

手中的獸骨冊此時光芒柔和,文明脈絡圖上的光帶已經覆蓋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知道,還有無數的文明秘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還有無數的文化故事等待著我們去講述。而青禾、白族老人這些新夥伴的加入,讓我們的守護之路更加堅定。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華夏文明的火種將永遠燃燒,而我們,將永遠是這火種的守護者。

大理的紮染布還帶著靛藍的清香,我們握著老人贈予的“風花雪月”紋樣布料,站在洱海邊時,手中的獸骨冊突然泛起青釉般的光澤,文明脈絡圖上的光帶向東南方向延伸,最終落在江西景德鎮的位置,旁邊浮現出一行小字:“瓷都秘窯,藏有宋瓷母範,需尋‘瓷魂傳人’共護。”

陳九爺摩挲著冊頁上的光澤,眼睛一亮:“景德鎮是千年瓷都,宋代官窯更是瓷中絕品。這‘宋瓷母範’要是真存在,那可是能複刻出宋代官窯瓷器的寶貝,尋古會的人肯定不會放過。”青禾握著青銅鑰匙,指尖在上麵輕輕劃過:“‘瓷魂傳人’應該是守護母範的匠人,我們得儘快找到他們,不然母範恐怕有危險。”

我們驅車前往景德鎮,抵達時正值瓷都的“開窯季”,老城區的巷子裡飄著窯火的暖意,隨處可見晾曬的瓷坯和堆疊的匣缽。按照獸骨冊的指引,我們來到一條名為“古窯路”的老巷,巷子深處有一家掛著“明遠瓷坊”木牌的作坊,作坊門口坐著一位白發老人,正拿著細毛筆在瓷坯上勾勒青花纏枝紋,手上的老繭比瓷坯上的紋路還要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你們是來尋‘宋瓷母範’的吧?”老人頭也沒抬,筆尖依舊穩如磐石,“我叫周明遠,是景德鎮第28代瓷魂傳人。母範藏在珠山官窯遺址的地下窯洞裡,三天前我發現有人在遺址附近徘徊,看身手像是尋古會的人。”

我們跟著周老走進作坊,後院的窯爐還冒著餘溫,牆角堆著幾塊宋代官窯的殘片。周老拿起一塊殘片,指著上麵的冰裂紋:“這是宋代官窯的典型特征,而母範就是製作這種瓷器的‘模子’,一塊母範能衍生出上百件瓷器,是宋代製瓷工藝的精髓。當年南宋南遷時,工匠們把母範藏在地下窯洞裡,怕的就是落入外敵之手。”

為了確認母範的位置,周老取出祖傳的“瓷脈羅盤”——羅盤的盤麵不是普通的八卦紋,而是用瓷土燒製的,上麵刻著景德鎮曆代窯口的分布。當羅盤指針指向珠山方向時,盤麵突然泛起紅光,周老臉色一變:“不好!尋古會的人已經找到窯洞入口了!”

我們立刻趕往珠山官窯遺址,遺址公園內的遊客寥寥無幾,靠近後山的一處竹林裡,果然有幾個穿著登山服的人在徘徊,腰間隱約露出撬棍的輪廓。王警官示意我們分散包抄,青禾悄悄繞到竹林後方,我和陳九爺則假裝遊客靠近。

“動作快點,找到母範就走!”一個瘦高個的聲音傳來,正是之前在麥積山逃脫的尋古會成員。周老突然上前一步,手中的瓷脈羅盤擲出,正好砸中瘦高個的手腕,撬棍“當啷”落地。“敢動景德鎮的寶貝,先問過我這雙拉坯的手!”周老的聲音不大,卻帶著窯火淬煉的剛勁。

尋古會的人見狀立刻掏出手電,想要反抗,青禾已經從後方衝出,青銅鑰匙化作短劍,幾下就挑落了兩人的武器。王警官帶著警員隨後趕到,將剩下的人團團圍住。瘦高個還想掙紮,周老撿起地上的瓷片,精準地砸中他的膝蓋:“製瓷講究‘心穩手穩’,你們這種心術不正的人,不配碰景德鎮的寶貝。”

製服尋古會後,周老領著我們來到竹林深處的一處隱蔽洞口,洞口被藤蔓和窯磚掩蓋,上麵刻著宋代的“窯神紋”。周老用瓷脈羅盤對準紋路,羅盤的紅光與紋路重合,洞口緩緩打開,一股帶著窯灰氣息的涼風撲麵而來。

沿著石階往下走,地下窯洞比想象中寬敞,兩側的牆壁上還殘留著宋代窯火的痕跡,每隔幾步就有一個空置的匣缽。走到窯洞深處,一座石台上放著一個半人高的青灰色陶範,範身上刻著繁複的饕餮紋,正是宋瓷母範!母範的表麵還殘留著當年的釉料,在手電筒的光線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這就是宋瓷母範,”周老輕輕撫摸著母範,像是在觸碰老友,“你們看這範口的弧度,是宋代工匠用‘手量法’一點點磨出來的,沒有任何工具能替代。母範的內壁還刻著‘永保華夏瓷脈’六個小字,是當年工匠們的心願。”

就在我們準備將母範轉移到安全地方時,窯洞突然開始震動,頂部的窯磚簌簌掉落。周老大喊:“是尋古會的人動了窯洞裡的‘釉料機關’!快把母範搬到中間的瓷台上,那裡是窯洞的承重核心!”

我們合力將母範抬到瓷台,周老從懷中取出一小罐“秘釉”,均勻地塗抹在母範與瓷台的接觸處。神奇的是,秘釉剛塗完,震動就漸漸平息,窯磚也停止了掉落。“這是宋代工匠留下的‘穩窯秘釉’,能加固窯體,”周老解釋道,“當年為了保護母範,他們在窯洞裡設了三重機關,釉料機關隻是第一重。”

在窯洞的角落,我們還發現了一個青銅匣子,裡麵裝著宋代的“製瓷圖譜”,圖譜上用毛筆詳細記錄了選料、拉坯、施釉、燒製的全過程,甚至標注了不同窯火溫度對應的釉色變化。“這圖譜比《天工開物》裡的記載還要早幾百年,”周老激動地說,“有了它,我們就能更精準地還原宋代官窯的工藝。”

離開珠山遺址後,我們將母範和圖譜交給景德鎮陶瓷館保存,周老也加入了我們的守護團隊。在瓷坊的日子裡,周老教我們辨彆古瓷的真偽——“看青花要觀‘暈散’,宋代青花的暈散像水墨在宣紙上的痕跡,假的則生硬刻板;摸釉麵要感‘潤度’,老瓷的釉麵像玉,新瓷則發澀。”

臨走前,周老送給我們一套“瓷魂工具”——一把拉坯用的竹刀,一支畫青花的狼毫筆,還有一小塊秘釉:“以後遇到與瓷器相關的秘藏,這些工具或許能幫上忙。景德鎮的瓷脈,以後就拜托你們多照拂了。”

獸骨冊的光帶此時又有了新的指向,這次落在浙江龍泉市,標注著“龍泉窯遺址,藏有‘哥弟窯合璧瓷’”。周老看著冊頁上的光帶,若有所思:“龍泉窯的哥窯以冰裂紋著稱,弟窯則以粉青釉聞名,‘合璧瓷’應該是將兩種工藝融合的珍品,要是能找到,對研究宋代製瓷史可是重大突破。”

我們驅車前往龍泉,沿途的山路旁隨處可見廢棄的窯址,青灰色的窯磚在陽光下泛著歲月的痕跡。抵達龍泉窯大窯遺址時,當地文保所的林所長已經在等候,他手中拿著一塊龍泉窯的殘片:“我們昨天在清理清代窯坑時,發現了一塊刻有‘哥弟合璧’字樣的瓷片,應該就是獸骨冊上提到的合璧瓷的殘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奧特:我終將成為正義的夥伴 拳之下 我真是被迫加入樂隊的! 逆行諸天萬界 穿成極品惡婦,靠美食養崽逆風翻盤 從影評人到文娛大佬 獻祭辣條出紅光,拜金前任悔哭了 一人:師兄張之維,通滿級金光咒 全球異能:隻有我在修仙 奇俠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