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路程確實非常漫長,我們甚至沒有選擇直接返回單位,而是直接驅車前往西鹹國際機場,然後乘坐飛機直飛a京。
一同前行的共有五人,分彆是我、汪部以及另外三名技術員。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我們就抵達了大興國際機場。
飛機平穩降落之後,由華夏航天部門和氣象部門共同組成的臨時組織早已在機場等候多時,他們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簡單地寒暄幾句之後,我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往國家天文台的紫jing山天文台。
實際上,像這樣的天文台在國內並不罕見,它們分布在各個角落,默默見證著宇宙的奧秘和人類的探索曆程。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這些天文台的角色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如今,許多天文台已不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天文觀測功能。
它們逐漸承擔起了更多重要的任務,成為了多功能的綜合性設施。其中,衛星操控中心、監控中心以及作戰中心等成為了天文台的新使命。
這一轉變的背後,雷達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雷達作為一種強大的探測工具,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察覺到潛在的威脅,並將相關信息傳遞給天文台的工作人員。借助雷達的高精度監測,天文台能夠迅速掌握周邊環境的動態,及時發現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目標。
這種多任務的承擔並非偶然,而是現代戰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戰爭環境中,單一的指揮中心已難以滿足作戰需求。
取而代之的是多指揮中心的任務調度模式,甚至可以說是無中心任務調度方法。通過多個指揮中心之間的協同合作和信息共享,能夠更靈活、高效地應對各種複雜情況,提高作戰效能。
因此,天文台作為整個體係中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僅需要持續展現其在天文學領域的專業素養和技術實力,更要敏銳地捕捉到新任務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不斷強化自身的綜合能力。唯有如此,天文台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現代戰爭舞台上,展現出更大的價值,為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構築起堅不可摧的防線。
就如同國家的釣魚台國賓館一般,紫荊山天文台內部同樣密布著暗哨。
這些暗哨宛如隱匿在黑暗中的眼睛,默默地守護著這座重要的科研機構。
當我們曆經層層關卡的嚴格檢查,小心翼翼地避開那一組巨大無比的雷達之後。
看上去輻射都很嚴重。
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因為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進入天文台的核心區域:地下部分。
沒錯,地麵上那座宏偉壯觀的建築隻不過是一個幌子,是用來迷惑外界的偽裝。
而真正的核心——算力中心和操控研究中心,卻深藏於地下,宛如一個隱藏在黑暗中的秘密基地。
這裡,是科技與智慧的交彙之地,是無數科研人員日夜奮戰的地方。
走進地下區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富麗堂皇的裝修,讓人難以相信這竟然是在地下。
層高足有兩米四,寬敞明亮的空間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
圓形的控製中心位於正中央,周圍環繞著多組控製台。
這些控製台設計精巧,功能齊全,是科研人員進行各種操作和研究的重要工具。而此刻,三組顯示屏上展示著同樣的信息,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這個地方的神秘與重要。
在這個寬敞而忙碌的房間裡,一群人都全神貫注地坐在各自的電腦前,手指飛快地敲擊著鍵盤,仿佛在進行一場緊張激烈的比賽。我好奇地環顧四周,發現有人正在實時監控著衛星的運行情況,屏幕上閃爍著各種複雜的數據和圖表;還有人則埋頭編製著密密麻麻的代碼,一行行字符在他們的指尖跳躍。
整個房間裡充滿了忙碌的氣氛,每個人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似乎完全沒有察覺到我們的到來。我們就這樣直接走到了任務中心,站在一群忙碌的人中間,卻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這時,引導我們的那個人指著屏幕說道:“汪部,您看。”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屏幕上方顯示的是對星空頻閃進行解碼後得到的信息。
這些信息以一種神秘而古老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不禁對宇宙的奧秘感到驚歎。
而屏幕下方則是仙女座超新星爆炸傳輸到我們這裡的一組信號,經過解碼後呈現出的圖像更是令人震驚。
圖像上清晰地顯示著漢字:百年後的地球。
圖像是:在大概幾百年後,地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看起來應該是經曆過一場可怕的核戰爭。地麵上的植被稀少,大部分地方都變得荒蕪貧瘠。
為了避免太陽的暴曬,人類在地麵上設置了許多弧形的牆,這些牆就像雲朵一樣,呈現出優美的曲線。
這些牆不僅起到了遮擋陽光的作用,還形成了一個大型的半地下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人類的後代在其中走動,他們的生活似乎已經適應了這種新的環境。
另外還有一行字:ai,人類最後的希望。
所有人都以為這個ai是人工智能,我卻覺得,這個拚音,可能是愛,也是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