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百姓看不懂,聽了也是一臉懵。
天下讀書人都拍手叫好,盛讚這是一篇千古奇文!
雍帝聽罷,沉默片刻。
遂又問道:“這難道有什麼不妥嗎?”
曆來殿試皆是如此,考詢策問,考生所答,也應合主題。
再說那篇勸農文他也看了,文章確實寫得很好。
他不太明白鐘寧反駁的點到底在哪?
鐘寧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在於實踐!
“比如那一篇何為國士無雙?我不清楚這樣的文章題目,到底意義在哪?”
“國士無雙的標準,又是依據什麼進行設定?”
“如果一個人學問上等,於文壇頗有盛名,就像是燕門之地最負盛名的越太衡。”
“天下讀書人競相推崇的文壇大儒,於學問之上頗有造詣,桃李滿天下,是否堪當一句國士無雙?”
雍帝有些沉默,眉宇間湧起一絲惱怒之色,原因無他,這位越大儒確實是文壇大儒,可他出身燕門,效忠北狄,將自己的女兒嫁入北狄皇室。
便是推舉人才,也是給北狄皇室效忠。
除此之外,這位越大儒的門生子弟還多次在北狄朝堂之上公然攻訐母國,多次攛掇北狄早日南下,攻略大雍國土。
他的門生敢如此作為,是受誰指引,一目了然。
可誰人不知,燕門四地原是大雍國土,為其所占,也不過二十年時間。
如果這樣一個不效忠母國的軟骨頭也能被盛讚為國士無雙,那豈不是要貽笑大方?
“況且,那文章之中並無絲毫提及,大雍該如何在科舉之外舉賢納才的良策,全篇都是在讚誦國士無雙所應有的品德。”
“難道我們不知道國士無雙應該具備哪些品德嗎?難道我們不清楚國士無雙應當具備哪些條件嗎?”
“可說這些的意義在哪呢?學問高,隻能說明他於文學一道有造詣,這樣的人不代表他就能管理一方百姓!”
“難道朝廷納才,納的不是精於實業、熟知律法的良材,而是一個隻會捧著書搖頭晃腦,滿口都是知乎者也的學院老師嗎?”
雍帝:
“再說回那篇勸農文,通篇隻提及增加農業生產對於大雍當下的好處,如果農業大興,大雍必將再無餓死!”
“卻從未提及,該如何推動農業生產?該如何改良農作物?大雍各地農田如何裁定和實驗,它究竟適合種植什麼?”
“亦或是,增加農業生產所應具備哪些條件,增加農業生產應該從哪些方麵入手?”
“甚至於,農田勞作如此辛苦,怎樣才能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基礎之上,再想辦法增加農業生產?”
“這些具體措施,裡麵寫了嗎?沒有,通篇隻是花裡胡哨,堆文疊字,朝廷拿這樣的文章去勸農。”
“我相信,農民聽了隻怕都要笑掉大牙!”
“而今,這卻是朝廷量才標準,招募上來的又該是怎樣一群阿諛奉承、不知農事、不理國情的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