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一天,黃帝心血來潮,對著岐伯發起了哲學式的提問:“岐伯啊,我聽說在中醫的世界裡,有那麼個說法,叫做‘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這話聽起來挺玄乎的,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這到底是咋回事兒?”
岐伯一聽,心裡暗笑,心想這黃帝陛下還真是會找樂子,連上廁所這事兒都能扯到中醫理論上來。不過,岐伯畢竟是岐伯,他捋了捋胡子,一本正經地開始了解答。
“陛下啊,這事兒說起來簡單,但其中蘊含的中醫智慧那可深了去了。咱們先說‘客氣’和‘同氣’吧。這‘客氣’啊,就好比是您出門遇到個陌生人,客氣兩句,寒暄一下,那是表麵的禮貌。而在咱們中醫裡,‘客氣’指的就是外來的病邪,比如風寒暑濕燥火這些不速之客。它們來了,身體就得應對,有時候就會搞得大小便不太順暢,這時候咱們得先把這些‘客氣’趕出去,讓身體回歸正常,這就是‘治其標’。”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說:“哦,原來是這樣,那‘同氣’呢?是不是就是家裡人,自家人那種?”
岐伯哈哈一笑,說:“陛下您這比喻倒是挺貼切。‘同氣’在中醫裡,指的就是身體自身的氣血陰陽平衡。要是這個平衡被打破了,比如氣血兩虛、陰陽失調,那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但這時候,如果大小便還順暢,說明身體的排泄功能還沒受到太大影響,那咱們就可以先著手調整這個‘同氣’,也就是治本,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說:“嘿,這中醫還真是有意思,連上廁所都能講出這麼多門道來。那岐伯啊,你再給我講講,這大小便不利和利,到底是怎麼影響咱們治病的?”
岐伯清了清嗓子,繼續講道:“陛下啊,這大小便啊,彆看它們不起眼,那可是身體排毒的重要通道。要是大小便不利,那說明身體的排泄功能出了問題,這時候身體裡的毒素和多餘的水分就排不出去,堆積在體內,形成各種病理產物,比如痰濕、瘀血這些。這時候,咱們要是還一門心思去治本,去調整氣血陰陽,那可就本末倒置了。得先把這些毒素和多餘的水分排出去,讓身體回歸到一個相對乾淨的狀態,然後再去治本,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說:“原來如此,那要是大小便順暢呢?”
岐伯笑了笑,說:“要是大小便順暢,那說明身體的排泄功能正常,毒素和多餘的水分都能及時排出體外。這時候,咱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治本了,調整氣血陰陽,恢複身體的平衡。這就像咱們家裡搞衛生,要是下水道暢通無阻,那咱們就可以放心地擦桌子、掃地,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
黃帝又問岐伯:“岐伯啊,我這心裡頭老有個疑惑,你說這人生病了吧,有時候病得挺厲害,咱們中醫不是說有啥‘本’啊‘標’的講究嘛,這到底是個啥意思?還有啊,為啥要先治本,後治標呢?你給我說道說道。”
岐伯一聽,嘿,這問題有意思,便捋了捋他那飄逸的胡子,慢悠悠地說:“皇上啊,這事兒咱們得從頭捋。你看啊,咱們中醫看病,講究的是一個‘辯證施治’,就像你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一樣。啥是本?啥是標呢?本啊,就是那病根子,是病源頭;標呢,就是那病表現出來的症狀,是表麵的東西。這就好比啊,一個人家裡漏水了,漏水是標,但漏水的原因——比如水管破了,這才是本。”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嗯,有點意思,你繼續。”
岐伯接著說:“所以啊,咱們治病,得先找到病根子,把本給解決了,然後再去處理那些表麵的症狀。這就好像你修房子,你得先把地基打牢了,再去砌牆裝修,對吧?不然你光修牆,地基不穩,房子遲早得塌。治病也一樣,你要是光治標不治本,那病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永遠除不了根。”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岐伯啊,你這比喻打得真到位,朕算是明白了。那咱再聊聊,這病發而有餘,又是咋回事?”
岐伯微微一笑:“這病發而有餘啊,說的就是病情比較嚴重,症狀比較明顯的時候。這時候呢,咱們更不能被表麵的症狀給迷惑了,得深挖細究,找到那病根子。就好比一個人得了重感冒,發燒、咳嗽、流鼻涕,這些都是標,是表麵症狀。但你要是隻給他吃退燒藥、止咳藥,不去治他那風寒入體的病根子,那他這感冒啊,反複發作,好不利索。”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對對對,朕明白了!那咱中醫治病,就是得先找到那病根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然後再去處理那些表麵的症狀,對吧?”
岐伯連連點頭:“皇上聖明!正是如此。不過呢,這事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咱們中醫啊,得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才能找到那病根子。這就好像偵探破案,你得收集線索,分析案情,才能找到真凶。所以啊,咱們中醫看病,得有耐心,有細心,還得有經驗,不然啊,很容易就被那表麵的症狀給迷惑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黃帝再次問岐伯:“岐伯啊,我聽說有種情況叫做‘病發而不足’,這是啥意思?還有啊,什麼是‘標而本之’?為啥要先治標,後治本呢?這聽起來好複雜啊,我的腦子都快不夠用了!”
岐伯一聽,心裡暗笑,這黃帝雖然貴為天子,但在醫學麵前,也是個十足的小學生嘛。於是,岐伯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的爆笑講解。
“黃帝大人啊,您這問題問得好!咱們先來聊聊‘病發而不足’。想象一下,您要是餓了幾天沒吃飯,是不是感覺全身無力,連走路都飄飄欲仙了?這就是典型的‘病發而不足’,也就是說,身體因為某些原因,正氣不足了,病邪就趁機而入,搞得咱們身體不適。”
黃帝一聽,連忙點頭:“對對對,我有過這種感覺,餓極了的時候,連看美女都提不起勁來!”
岐伯忍住笑,繼續道:“那‘標而本之’呢,咱們可以把病看作是一棵樹。樹的根,就是病的本,也就是病根所在;而樹的枝葉,就是病的標,是病的外在表現。比如說,您要是感冒了,流鼻涕、打噴嚏是標,而身體受寒、正氣不足才是本。”
黃帝撓撓頭:“這麼說來,我得先把鼻涕擦乾淨,再去找病的根兒?”
岐伯哈哈一笑:“黃帝真是聰明絕頂!不過,咱們說的‘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可不是讓您先擦鼻涕再治病。而是說,在某些緊急情況下,比如病勢凶猛,患者情況危急,咱們得先穩住病情,彆讓病情惡化,這就相當於先給樹剪剪枝葉,讓它彆擋道兒。等病情穩定了,再慢慢找病根,徹底治愈,這就叫‘後治其本’。”
黃帝若有所思:“哦,原來是這樣!那舉個例子呢?”
岐伯想了想,說:“比如,有個人得了急性腸炎,拉肚子拉得都快脫水了。這時候,咱們得先給他補液,穩住病情,這就是治標。等他不拉了,再慢慢調理脾胃,找出拉肚子的原因,比如是吃了不乾淨的東西,還是脾胃本身太弱,這就是治本。如果一開始就忙著找原因,不先止瀉,那人可能早就拉虛脫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