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黃帝和岐伯兩位大佬坐在宮廷的花園裡,曬著太陽,聊著天。黃帝突然打了個噴嚏,這一打可不得了,把旁邊的岐伯都給嚇了一跳。
黃帝揉了揉鼻子,笑道:“岐伯啊,你看我這噴嚏打得,是不是體內有啥氣不順啊?”
岐伯一聽,差點沒笑出聲來,心想這黃帝還真是會找樂子。不過他畢竟是個嚴謹的醫學家,於是收斂笑容,認真地說:“黃帝啊,你這噴嚏啊,其實是陽氣太旺盛了。你想啊,咱們體內這陽氣啊,就像個小孩子,要是高興了,就得蹦躂兩下。這陽氣要是和順流暢,心裡頭一高興,裝滿了陽氣,它就得找個出口發泄一下。鼻子呢,就成了它的出氣筒,噴嚏就這麼來了。”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原來打噴嚏還有這講究啊,那我以後是不是得多打幾個噴嚏,讓陽氣發泄發泄?”
岐伯一聽,連忙擺手:“不可不可,打噴嚏雖然能發泄陽氣,但要是打得太頻繁了,那可是身體在向你抗議呢。你得注意調養身體,彆讓陽氣過盛或者過衰。”
黃帝點了點頭,又問:“那要是想調養身體,針灸行不行啊?”
岐伯微微一笑,說:“當然可以啦,針灸可是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補足太陽經的滎穴,就能緩解打噴嚏的症狀。不過呢,這個滎穴啊,在現代穴位裡,咱們叫它攢竹穴。它就在咱們的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也就是咱們眉頭下方那個位置。這個穴位啊,可是個治療頭痛、眼睛疲勞、迎風流淚的好手呢。”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哦?這個攢竹穴這麼厲害啊?那咱們得好好研究研究。”
岐伯一看黃帝來了興趣,於是繼續講解:“是啊,攢竹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是咱們身體上的一個重要穴位。除了治療頭痛、眼睛疲勞之外,它還能緩解鼻塞、打噴嚏等症狀。你要是覺得鼻子不通氣、想打噴嚏打不出來,那就可以試試針灸攢竹穴哦。”
黃帝一聽,覺得十分神奇,連忙追問:“那除了攢竹穴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穴位能治療打噴嚏啊?”
岐伯想了想,說:“當然有啊,比如迎香穴。迎香穴就在咱們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的地方,也就是咱們鼻孔兩側的那個位置。這個穴位啊,是治療鼻塞、流涕、打噴嚏的特效穴。你要是覺得鼻子不舒服,可以試試按摩或者針灸迎香穴哦。”
黃帝一聽,覺得十分有趣,於是和岐伯一起研究起了人體的穴位和經絡。他們發現,原來人體上布滿了各種各樣的穴位和經絡,每一個穴位都有它獨特的作用和功效。比如太陽穴,能夠緩解頭痛、頭暈;合穀穴,能夠治療感冒、發熱;內關穴,能夠緩解心悸、胸悶等等。
岐伯看著黃帝一臉認真的樣子,笑著說:“黃帝啊,你看咱們人體上的這些穴位和經絡,就像是一個個小寶藏。隻要咱們好好挖掘和利用它們,就能讓身體更加健康、更加有活力哦。”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是啊,岐伯你說得對。咱們得好好研究這些穴位和經絡,讓更多的人受益。”
不過呢,攢竹穴和迎香穴治療打噴嚏、鼻塞等症狀的功效可是真的哦。大家要是覺得鼻子不舒服、想打噴嚏打不出來的話,可以試試按摩或者針灸這兩個穴位哦。
不過呢,在動手之前啊,咱們還是得先了解一下這兩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和按摩手法哦。攢竹穴嘛,就在咱們的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按摩的時候可以用拇指或者食指的指腹輕輕按揉這個穴位,每次按揉35分鐘就可以了。迎香穴呢,就在咱們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的地方,按摩的時候同樣可以用拇指或者食指的指腹輕輕按揉這個穴位,每次按揉35分鐘也可以了。
有一天,黃帝閒來無事,就開始琢磨起人體奧秘來了。他瞅瞅周圍的人,突然發現有個人走起路來軟綿綿的,就像沒骨頭似的,黃帝心想:“咦?這人咋回事兒?難道是身體裡有啥小秘密?”於是,黃帝就問了:“嘿,岐伯兄,你看那人走起路來歪歪扭扭的,這是哪股子氣在作怪啊?”
岐伯一聽,心裡暗笑:“這黃帝,又開始他的好奇寶寶模式了。”但岐伯可是醫學大家,他一本正經地回答:“黃帝啊,這事兒說起來簡單也簡單,複雜也複雜。說白了,就是胃的問題。胃要是不夠壯實,那些血脈啊,就像沒吃飽飯的孩子,一個個都蔫兒了。血脈一蔫兒,筋脈也跟著懈怠了,它們就像懶得上班的員工,提不起勁兒來。這樣一來,人走起路來,自然就軟綿綿的啦。”
黃帝一聽,眉頭一皺:“那這可咋整?總不能看著大家都這麼軟綿綿地走路吧?”
岐伯摸了摸下巴上的小胡子,慢悠悠地說:“辦法嘛,還是有的。咱們得找到問題所在,然後給它來個對症下藥。你看那人的‘嚲症’,其實就是氣血不足,筋脈失養。咱們可以通過針灸,給那些虛弱的血脈加加油,讓它們重新煥發活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針灸?聽起來挺有意思,快說說,具體咋操作?”
岐伯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解起來:“咱們針灸啊,講究的是個穴位。不同的穴位,就像不同的加油站,能給身體不同的部位加油。針對這‘嚲症’,咱們可以選取一些能夠健脾益胃、補氣養血的穴位。比如說,足三裡穴、氣海穴、關元穴,還有脾俞穴、胃俞穴。”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嗯,聽起來挺專業的。那你快說說,這些穴位都在哪兒?有啥作用?”
岐伯微微一笑,開始逐一介紹起來:
“先說這足三裡穴吧,它可是個萬能穴,啥病都能搭把手。位置嘛,就在小腿外側,膝蓋骨下麵三寸的地方。你伸伸腿,摸摸膝蓋下麵,有個凹陷,再往下量三寸,就對了。這個穴位啊,就像是身體的能量庫,灸一灸它,就能給身體補充能量,讓筋脈有力氣,走路自然就精神多了。”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這穴位這麼神奇?那以後大家走路沒力氣,是不是都得來灸一灸?”
岐伯也笑了:“那可不,足三裡可是個寶貝,灸了它,不僅走路有勁兒,還能增強免疫力,少生病呢。”
“再說說氣海穴吧,它在下腹部,肚臍眼兒下麵一寸半的地方。這個穴位啊,就像是身體的氣球,灸一灸它,就能讓身體的氣充足起來。氣足了,血脈就通暢,筋脈就有勁兒,走路也就不會軟綿綿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