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天兒,雷公一臉好奇,湊到黃帝跟前,撓了撓頭說:“黃帝大大,我最近對那虛實補瀉的道理,可真是想破腦袋都想不明白,您就給我好好講講唄,讓我這榆木腦袋也開開竅。”
黃帝一聽,笑著拍了拍雷公的肩膀,說道:“嘿,你問這個啊,這虛實補瀉的門道可深著呢。要想弄明白,首先得打通人體的營氣和輸氣的通道,這就好比你要去一個地方,得先把路給修好,路通了,人才能順暢地走過去,身體裡的氣血也一樣,通道順暢了,咱們才能接著講那些高深的醫理,也就是《大數》裡說的道理。”
黃帝清了清嗓子,接著說道:“《大數》裡講啦,要是脈象表現為‘盛’,啥叫‘盛’呢?就好比一條大河,河水多得都快泛濫啦,這在身體裡就意味著邪氣太盛。這時候咋辦呢?那就得用‘徒瀉之’的法子,就像趕緊挖開幾個口子,把多餘的水放出去,也就是把身體裡多餘的邪氣給排出去。比如說,要是有人上火了,牙齦腫得老高,嗓子也疼得冒煙,這就是典型的熱邪太盛,咱們就可以用一些有瀉下作用的中藥,像大黃,這大黃一下去,就好比給身體裡開了個排水口,把那些熱邪都給衝走咯。或者在特定的穴位上紮針,比如合穀穴,這合穀穴就像個小開關,紮針之後,能把邪氣放出去,讓身體恢複平衡。不過你可彆小瞧這紮針,得找準穴位,就像打靶一樣,要正中靶心,不然可就白費功夫啦。”
雷公聽得眼睛都直了,連忙問道:“黃帝大大,那要是脈象‘虛’呢,又是啥情況呀?”
黃帝笑了笑,說:“脈象‘虛’啊,就好比大河裡的水乾得差不多了,土地都乾裂啦,這說明身體裡的正氣不足,氣血虧虛。這時候就得用‘徒補之’的辦法,給身體補充能量,就像給汽車加油,沒油了車可跑不動,身體沒了氣血,人也沒精神頭。咱們可以用一些補氣血、養臟腑的中藥,像人參,這人參可是個寶貝,就像給身體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能讓人精神煥發。還有黃芪,它就像個勤勞的小衛士,幫助人體把氣給固攝住,不讓氣亂跑。除了吃藥,還可以通過艾灸一些穴位,像足三裡,這足三裡可是人體的一大保健要穴,就像身體裡的一個小火爐,艾灸它能給身體注入陽氣,讓身體重新充滿活力。艾灸的時候,熱乎乎的,就像給身體來了個溫暖的擁抱,把那些因為氣血虧虛導致的不舒服都給化解掉。”
雷公又問:“那‘緊’的脈象呢?這又是啥意思呀?”
黃帝說:“脈象‘緊’啊,就好比用繩子把東西勒得緊緊的,把人勒得難受。這是因為寒邪入侵身體,把氣血給束縛住了,氣血運行不暢。這時候咋辦呢?咱們得先拿針把這繩子挑鬆點,也就是先針刺。針刺就像給身體開個小通道,把那些堵住的氣血疏通開。然後再用艾灸烤一烤,就像給身體曬曬太陽,讓身體暖和暖和,把寒氣都趕跑。比如說,有些人一到冬天,關節就疼得厲害,這可能就是寒邪入侵關節,導致脈象緊。咱們先在關節附近的穴位上紮針,像膝蓋的犢鼻穴、內膝眼穴,把氣血疏通開,然後再艾灸,用艾灸的溫熱把寒邪給驅散。艾灸的時候要注意溫度,彆把人給燙著了,不然本來是治病,結果變成添亂了,那就鬨笑話啦。”
雷公撓撓頭,繼續問道:“黃帝大大,那‘陷下’的脈象呢?這又該咋整呀?”
黃帝一臉嚴肅地說:“脈象‘陷下’,就好比地麵塌陷了一塊,這說明脈裡的血在中間凝結了,而且這血還冷冰冰的,就像冰碴子一樣。這時候彆的招兒都不太好使,隻能用艾灸來填坑啦。為啥呢?因為艾灸的熱乎勁兒就能把這血給化開,把寒氣給趕走,就像太陽出來,冰雪消融一樣。比如說,有些人長期脾胃虛寒,肚子老是冷冰冰的,吃點涼東西就拉肚子,這可能就是脾胃陽氣下陷,脈象陷下。咱們就可以艾灸神闕穴、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就像兩個小太陽,能給脾胃注入陽氣,讓脾胃暖和起來,把那些凝結的寒邪都給化開。艾灸的時候要注意時間和溫度,讓身體慢慢恢複,不能急,就像燉肉一樣,得小火慢燉,才能燉出好味道。”
雷公接著問:“那‘不盛不虛’呢?這又該咋辦呀?”
黃帝笑著說:“‘不盛不虛’就好比河水既不泛濫也不乾涸,剛剛好。這時候就按照常規的經絡調理方法來就行啦,就像平常過日子,按部就班。比如說根據病人的症狀,在對應的經絡穴位上進行按摩、針灸或者推拿。比如說,有人最近老是感覺肩膀酸痛,但是又沒有明顯的寒熱虛實症狀,這可能就是局部的經絡氣血不暢。咱們就可以在肩膀周圍的穴位,像肩井穴、天宗穴上進行按摩,把堵塞的氣血給疏通開,讓肩膀舒服起來。按摩的時候手法要輕重適中,就像彈鋼琴一樣,每個音符都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雷公又問:“黃帝大大,您剛剛說‘脈急則引’,這又是啥意思呀?”
黃帝解釋道:“脈急,就是脈象急促,這就好比一個人著急趕路,走得匆匆忙忙的。這時候啊,就需要‘引’。‘引’就是引導的意思,就像給這個著急趕路的人指一條正確的路,讓他彆走錯方向。在身體裡呢,就是通過一些方法引導氣血正常運行。比如說,有的人因為情緒激動,突然頭痛、頭暈,脈象急促,這時候咱們就可以通過按摩一些穴位來引導氣血下行,像腳上的太衝穴,它就像一個閥門,能把上湧的氣血引導下來,讓氣血恢複正常的流通,頭痛頭暈的症狀也就緩解啦。而且啊,這‘引’還包括生活中的一些引導方式,比如讓病人保持心情平靜,彆再那麼激動,就像給那著急趕路的人說:‘彆急彆急,慢慢走,看清路。’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雷公聽得津津有味,又追問道:“黃帝大大,那‘脈大以弱’又是咋回事呢?”
黃帝摸了摸胡須,說道:“脈大以弱啊,就是脈象看起來很大,但仔細一摸,卻感覺很虛弱,沒有力量。這就好比一個氣球,看起來吹得很大,但實際上裡麵的氣並不足,輕輕一戳就可能癟掉。這種情況說明身體雖然看起來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支撐著,但其實正氣已經很虛弱了。這時候呢,就需要讓病人安靜下來,好好休息,就像讓一個累壞了的人躺下來好好睡一覺。千萬不能再讓他用力勞累了,不然就像本來已經快沒氣的氣球,還非要再使勁吹,最後隻能是氣球爆掉,身體的正氣也會被消耗殆儘。就比如說有些大病初愈的人,看起來好像精神還不錯,但其實身體還很虛弱,脈象就是大而弱。這時候就得叮囑他們多休息,飲食上也要清淡有營養,慢慢地把正氣養回來。要是這時候還讓他們乾重活,到處奔波,那病情很可能就會反複,之前的治療就白費功夫咯。”
雷公恍然大悟,感慨道:“黃帝大大,您講得可太清楚啦!原來這脈象裡藏著這麼多的學問,我以前真是小瞧它了。不過,黃帝大大,您說這虛實補瀉的道理這麼複雜,我咋才能更好地記住,並且運用到實際看病當中呢?”
黃帝笑著說:“這就需要你多實踐啦!你得經常去給病人看病,仔細地切脈,感受不同脈象之間的細微差彆。每遇到一個病人,都要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他的實際症狀結合起來,慢慢琢磨。就像你學走路,一開始可能會跌跌撞撞,但走得多了,自然就會走得又穩又快。而且啊,你還得多看書,多研究前人的醫案,看看他們是怎麼運用虛實補瀉的道理來治病救人的。遇到不懂的地方,隨時來問我,咱們一起探討。”
雷公堅定地點點頭,說:“好的,黃帝大大,我一定會努力的!不過,黃帝大大,我還有個疑問,這虛實補瀉在不同的季節,是不是也有不一樣的講究呀?”
黃帝讚許地看了雷公一眼,說道:“你這問題問得好啊!這虛實補瀉在不同季節確實有不同的講究。就拿春天來說吧,春天是萬物複蘇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開始升發,就像春天裡的小草,開始從土裡往外冒頭。這時候,我們在治療上要順應陽氣升發的趨勢,對於一些虛寒的病症,可以稍微用一些補陽的方法,幫助人體陽氣更好地升發。但也不能補得太過,就像給小草澆水,水太多了,小草可能就被淹死了。比如說,有些老年人在春天容易手腳冰涼,這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咱們可以在這個時候給他艾灸一下足三裡、三陰交這些穴位,幫助他提升陽氣。但要是艾灸的時間太長,或者用的艾灸條太粗,就可能導致陽氣升發太過,引起上火等問題。”
“到了夏天,天氣炎熱,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就像夏天大家都喜歡到外麵乘涼一樣。這時候,人體內部相對就比較虛寒。所以在夏天,對於一些虛寒病症的治療,反而更適合用艾灸等補法。因為夏天人體的毛孔是張開的,艾灸的溫熱更容易滲透到身體裡麵去,就像夏天開著門,風更容易吹進來一樣。但是呢,夏天天氣熱,人容易出汗,津液流失較多,所以在用藥上要注意,不能用那些過於燥熱、容易傷津的藥物。就好比夏天本來就熱得口渴,你再給他喝一碗特彆燙的水,那不是火上澆油嘛。”
“秋天呢,是收斂的季節,樹葉開始變黃掉落,萬物都在為冬天的到來做準備。這時候,人體的陽氣也開始收斂。在治療上,對於一些實證,比如上火、便秘等,要及時地進行瀉法,把多餘的邪氣清理出去,就像秋天要打掃落葉一樣。但對於虛證,補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能補得太猛,要以平和的補法為主,就像給秋天的樹施肥,不能施太多,不然樹可能承受不住。比如說,有些人在秋天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咳嗽等症狀,這可能是肺燥陰虛,咱們可以用一些滋陰潤燥的中藥,像沙參、麥冬,慢慢地把肺陰補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冬天是萬物閉藏的季節,就像動物們都躲進洞裡冬眠一樣,人體的陽氣也都潛藏在身體裡麵。這時候,對於虛寒病症的治療,就更要注重溫補。可以用一些溫熱性的中藥,像附子、肉桂,來補充人體的陽氣。但同樣要注意適量,因為冬天人體的陽氣本來就潛藏在體內,如果補得太過,就像在一個密封的房間裡生了一堆大火,可能會把房間燒著。比如說,有些腎陽虛的人,在冬天手腳冰涼、腰膝酸軟,這時候就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吃一些金匱腎氣丸之類的溫補腎陽的藥物。”
雷公聽得如癡如醉,連連點頭,說道:“黃帝大大,您這麼一講,我對虛實補瀉在不同季節的講究就清楚多啦!沒想到這小小的脈象和虛實補瀉,居然和季節變化還有這麼緊密的聯係。黃帝大大,那除了季節,不同的地域對虛實補瀉是不是也有影響呀?”
黃帝笑著說道:“那是自然。不同的地域,氣候、環境都不一樣,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有所差異,這些都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狀態,所以虛實補瀉在不同地域也得靈活運用。比如說在北方,天氣寒冷,人們大多喜歡吃一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來抵禦嚴寒,而且北方人腠理相對致密。這種環境下,北方人患寒證、實證的比較多。像風寒感冒在北方就很常見,治療的時候呢,用藥就可以稍微重一些,解表散寒的力量要強。比如麻黃湯,麻黃、桂枝這些藥,能很好地驅散風寒之邪,就像給身體披上一層厚厚的‘鎧甲’,把寒邪擋在外麵。而且北方人體質相對壯實,對藥物的耐受能力也較強,所以劑量上可以適當加大一點。”
“再看南方,氣候炎熱潮濕,人們飲食相對清淡,喜歡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南方人腠理比較疏鬆,容易感受濕熱之邪,所以南方患熱證、虛證的情況較多。像很多南方人容易出現濕熱下注的症狀,比如下肢水腫、小便黃赤等。這時候,治療就需要清熱利濕,用藥要相對輕靈。像三仁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這幾味藥,就像一群輕盈的小衛士,能把身體裡的濕熱一點點地清除出去。而且南方人體質相對較弱,用藥劑量就得稍微小一些,不然身體可能承受不住。”
“還有西部地區,地勢高峻,氣候乾燥,人們容易出現燥熱傷津的情況,像口乾、咽乾、大便乾結等症狀就比較常見。在治療上,就需要注重滋陰潤燥。可以用一些像增液湯這樣的方劑,玄參、麥冬、生地這幾味藥,能像給乾涸的土地澆水一樣,補充人體的津液。而東部地區,靠近大海,氣候濕潤,人們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表現為身體困重、食欲不振等。治療時就要著重祛濕,比如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這些藥,能把身體裡的濕氣像掃地一樣掃出去。”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