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皇授意他說的李承乾心裡想著,不由的看了一眼站在殿門處的程俊。
程俊秒懂他眼神的意思,咧了咧嘴。
事實上,他當時在弘文館說的那幾條討伐突厥的理由,就是出自張公瑾。
李世民這時開口道:“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房玄齡率先站了出來,手持笏板行禮沉聲說道:
“臣以為,突厥擾我河西,無視盟約,若是我大唐不做反應,反倒會讓突厥覺得我大唐好欺負,得寸進尺,臣主戰!”
杜如晦跟著站了出來,肅然說道:
“張都督剛才所言,字字珠璣,眼下我大唐要反擊,也必須反擊!”
“臣附議!”
“臣也附議!”
武官隊列當中,所有武將都站了出來。
文官隊列中,溫彥博和魏征領著眾人,也站了出來。
紫袍全部請戰。
殿外穿著紅袍、綠袍、藍袍、青袍的朝臣們,也紛紛上前一步,附議主戰。
程俊看著這一幕,暗暗感慨,君臣一心,將士用命,力氣往著一塊使,突厥平定不下來才奇怪了。
而且,這次主戰的人,不隻是李世民天子一人。
如果是李世民決意討伐突厥。
隻能算君命已決。
朝臣全都覺得應該討伐突厥。
便是上順天意,下合民心。
程俊也站出來,拱手口稱附議。
李世民掃視了百官一眼,旋即站了起來,沉聲說道:
“諸位愛卿之意,與朕的心意,不謀而合。”
“前些時日,突厥的將軍雅爾金和阿史那杜爾率軍進擾我河西。”
“肅州守將張士貴,甘州守將張寶相,處置得當,讓突厥人無功而返。”
“我大唐未曾對突厥動過刀兵,可是,突厥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擾我邊疆,欺我大唐子民!”
李世民冷聲道:“武德九年,渭水河畔,朕與頡利定了盟約,互不侵犯。”
“自定了盟約,這三年來,突厥發生了不少禍事,有天災,有人禍,每當這個時候,朝廷之中,便有愛卿上奏,應當出兵征討突厥。”
“朕從未答應,因為朕相信,人無信,則不立。”
“盟約隻要還在一日,朕便遵守到底!”
李世民的怒聲響徹太極殿內外:
“可是,突厥卻對兩國盟約,視若無睹,掠我子民,欺我百姓,擾我邊關,奪我牛羊!讓我大唐的黎民哀嚎遍野,令我大唐的山河因此變色!”
“朕焉能坐視不理,無動於衷!”
李世民大喝道:
“眾愛卿聽旨!”
“朕心意已決,即日起,發兵征討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