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麵沉如水地把情報雙手奉上。
朱瞻基接過來,從上至下,臉色越來越難看,心裡罵的可臟了。
特彆是那篇檄文,簡直就是胡說八道,顛倒黑白!
現在因為四海商會,朝廷錢是不缺的,各種天災也能及時賑濟。
至於山東為什麼遭災,他漢王不清楚嗎?
為了自家王府的景觀,把一條灌溉渠都扒了,引進府內,根本不管下遊的死活。
另外在樂安州強占數萬畝民田,為了自己的私田,更是霸占水源,自建水塘。
整個樂安州大旱,唯獨他漢王府有水,漢王田裡麵有水。
有知縣上奏朝廷,被朱高煦知曉後,竟然直衝縣衙,當眾鞭打知縣,影響極為惡劣。
當時山東布政司衙門並當地知府一並上奏,要為知縣討個公道,都被朱棣壓了下去。
永樂大帝英明一生,卻始終對最像自己的這個兒子感到虧欠,所以多有偏袒。
而現在朱高煦居然倒打一耙,把這些歸咎於朝廷。
還怪因為他宣德繼位以後,才導致這些天災,著實又惡心了朱瞻基一把。
至於後麵那些噴點,在給張輔的密信中都有所體現。
朱瞻基看過一次後,都有些脫敏了。
還有那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清君側,真是學永樂大帝都沒學好啊!
稱呼楊士奇楊榮為庸臣,卻連徐聞這一大家子提都不敢提。
看來朱高煦對於越王徐聞的恐懼,已經深入到骨髓中了。
其他莫須有的罪名,譬如削藩虐弟,囚兄戮侄,骨肉相殘。
朱家血脈,幾遭屠戮,朱瞻基都懶得看了。
暗衛的情報在幾位內閣手中傳閱了一番。
主辱臣死,朱高煦的這篇檄文,已經激怒了這些平素養氣功夫到位的閣老們。
楊士奇更是揮舞著情報怒道:“此等無君無父之輩,當早日掃平,以儆效尤!”
楊榮和徐謙的表現也都差不多。
楊榮表示自己願提兵南下,將朱高煦捉於禦前謝罪。
他們這些東宮舊臣,對朱高煦的恨意比朱瞻基更甚。
永樂帝在位期間,漢王多次構陷他們。
要不是有徐聞護著,他們早就下獄多次。
這也是為什麼楊士奇心甘情願的稱呼徐聞為老師,因為越王真救過他的命。
前麵因為情況不明朗,這些閣老們還有所保留。
現在朱高煦造反之事已經確定,那他們也不用掩飾自己的情緒了。
徐聞是這些人中表情最自在的,安撫眾人道:“諸位不用過於著急,我當初在山東盤桓數日,會見各路官員,已經明裡暗裡警告過不少人,朱高煦他翻不起什麼大風浪的,我們先靜待更多消息,比如錦衣衛那邊的情況,然後明日朝會之上再做決定。”
有越王這句話,大家心中大定。
朱瞻基也很讚同徐聞的觀點,此等大事,必須上大朝會。
錦衣衛的通報比暗衛稍慢,第二日淩晨也到了北京。
有兩份情報互相佐證,朱瞻基決定不等山東布政司及都司情況,在朝會之上,將漢王叛亂的信息公布出來。
殿上眾臣一片嘩然,百態皆有。
有鎮定自若的。
比如楊士奇這些閣老們,早就得到了消息,還有些早就知道漢王心懷不軌,日後必反,這個消息隻是他們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