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促談的想法很好,隻是黎利就隻有這一次機會。
大明卻可以有無數次的失敗,隻要抓住一次,他就永無翻身之地。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主力被殲滅,留在黎利身邊隻有一堆烏合之眾。
所以在明軍掃平路上一些投靠黎利的小土司,和黎利布置的一些阻攔雜兵後,兩路大軍最終在升龍城下會合。
這時黎利才想起來和柳升對話,願意獻城投降,重新歸附。
對此,安遠侯柳升的回應是:“你不能在快死的時候,才想起大明的威儀,如果把你留下,該如何麵對那些因你偷襲而亡的明軍,以及邊境被他殘害的大明子民!”
黎利見投降無望,一麵號召城內軍民拚死抵抗,一邊偷偷地通過早就準備好的地道,從剛剛建造還沒多久的偽皇宮,逃到了城外。
等柳升指揮明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這座城牆比中原腹地縣城還矮的所謂都城後,搜遍全城,就隻找到了一個地道。
安遠侯看後隻感慨。
黎利這小子,打仗不行,造反和逃跑是把好手。
沒有抓住賊酋,柳升內心還是有些遺憾的。
但朝廷給他的任務,就是平定叛亂,收複安南。
柳升也再次聽從徐聞的指導,不再節外生枝。
跑就跑了唄,黎利的錢財都耗費在皇宮建設上。
還有部分被大明在偽國庫內繳獲,人則是被明軍擊潰俘虜,一個既沒有人也沒有錢的反賊,危害幾乎為零。
數天後,才傳來消息。
黎利已經逃至清化,並且據稱頑抗。
柳升都懶得搭理他,反正朝廷都說了“交趾乃華夏故土,不可棄之”,自己已經完成戰略目標。
從伊犁之戰還有後續的處理中,柳升已經琢磨出味了。
現在朝廷追求的就是穩紮穩打,不追求一次性有多大的戰果,隻求能把這些吃下的都全部消化,站穩腳跟。
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一直向前進攻,戰果很多,但是卻守不住,最終隻能放棄。
漠北草原就是例子。
永樂大帝犁庭掃穴打過一次以後,這些年慢慢又開始有一些強盛的遊牧民族興起。
這次新九邊的調整,就是讓戰線前壓,穩固已占領地盤,擠壓草原部落的生存空間。
這些都是徐聞在交談中,有意無意泄露出來的一些信息。
柳升想了一路,在打升龍城時,終於開竅了。
因此他根本就不在乎黎利逃去哪裡,隻要大明的交趾故地收複,以後有的是機會收拾他。
戰報到達京師,已經被一場大勝養刁了胃口的內閣和朱瞻基,都覺得很正常。
安南自古以來就是漢地,明軍算半個主場作戰,打不贏才奇怪。
徐聞看到這個戰報,卻有了其他想法。
他拉著內閣重臣,還有兵部一乾人等,去見朱瞻基。
乾清宮。
徐聞把世界地圖,還有大明海軍和暗衛收集的東南亞諸國情報,一起擺在宣德帝麵前。
沒有廢話,他直言當年洪武帝和永樂帝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恢複漢唐盛世的華夏威儀!
以往,因漠北殘元勢力拖住了兩代皇帝的主要精力,才未能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