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力上雖然無可挑剔,可在人情世故方麵,徐謙覺得自己需要像蹇義學習的還有很多。
徐謙這邊點頭同意,蹇義老懷大慰,並表示後續的一切事情就交於自己。
對於他這個年紀的人來說,沒什麼比找到一個接班人更開心了。
他這種親自上門要人,對方一旦同意,差不多就是半個弟子,對自己家族大有好處。
徐家現在可是朝中的一棵參天大樹,這也是他選擇徐謙,但沒有說出口的一個原因。
隨後蹇義上書,請任徐謙為吏部左侍郎,朝中眾人頗為詫異。
這對於已入閣的徐謙來說,屬於左遷,不過蹇義和朱瞻基及內閣已經通過氣,很快就通過這項任命。
一時間朝中有“二謙”之說。
徐謙和於謙,分為吏部侍郎及兵部侍郎,年歲也差不多,能力都為同年齡之中翹楚。
可以確定,這兩位注定要成為一代名臣,支撐大明繼續往下走。
同時這兩位,於謙是徐聞一手提拔,徐謙本就是越王兒子,父子兩人同為閣老,旁人還沒有太多非議。
更是讓天下人佩服徐聞的眼光,還有對年輕人栽培的力度。
以二謙為首,朝中年輕一輩的能臣,已經開始逐漸成長起來。
大明向外擴張的步伐,也從未停止。
宣德五年。
瀾滄王蘭亨登去世,朝中大臣摩柯黛維趁機奪權,隨意廢立王室,肆意鎮壓反對派。
瀾滄王國,也就是後世的老撾。
瀾滄國朝綱混亂,民不聊生,同時還打壓朝中的親明派。
其他大臣不堪其擾,以親明派為首,開始秘密策劃。
他們知道最近大明正在周邊國家采取積極乾預政策,作為瀾滄的宗主國,想來隻要己方求援,就不會置之不理。
至於乾預進一步深入,整個瀾滄有可能被吞並,對於親明派來說,那不是大好事嗎?
給誰當臣子不是當,背靠大明,可比瀾滄這個小國好太多,能當大明的狗,簡直太幸福了。
於是他們派人向大明求救,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收到求救後,不敢有絲毫怠慢,八百裡加急彙報朝廷。
親明派的使者也隨之一同前往,一路上他見識過大明的大好河山後,更加堅定內心了想法。
隻有大明才能救瀾滄,不能再讓摩柯黛維繼續胡鬨下去了。
朱瞻基在朝會之上,接見了瀾滄使者。
聽聞他的請求後,朝堂之上大部分人心中的想法差不多,看來瀾滄也是大明的掌中之物。
經過交趾和占城之事後,潛移默化之下,朝中眾臣對於南洋諸多小國,都抱有一種特殊的心態。
尤其是這些和大明接壤的,沒事就喜歡在邊境騷擾,邊民們都深受其害。
以往朝廷的軍事中心在北方,這些軍情,就被當成小事忽略了。
現在到了算總賬的時候。
既然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還能擴展大明的疆域。
關鍵這幾年交趾和占城的大米已經運抵京師,還有這海量的利益,那何樂而不為?
喜歡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請大家收藏:()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