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的暹羅王被封暹羅侯,和沙哈魯成為鄰居。
兩位亡國之君同病相憐,見麵之後卻隻能微笑示意,話都不敢多說。
他們都不知道自己身邊還有多少大明探子盯著。
沙哈魯現在已經基本學會了漢語,也養成了每天閱讀朝廷邸報的習慣。
在見識過南疆其他小國國君的遭遇後,他暗自慶幸,還好自己是被俘虜了,至少還撿了條命。
換了其他小國,身死族滅,可能連族譜都留不下來。
在大明這麼多年,沙哈魯關係最好的,反而是徐家。
其他人不敢接觸這種亡國之君,徐家父子滿不在乎。
尤其是徐華,雖然是他捉住了自己,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沙哈魯反而是感謝武國公。
見識過大明的強盛,沙哈魯深知,帖木兒帝國與之對抗,沒有任何機會。
自己舉國之力集合的十萬人之巨,在整個河中和阿拉伯世界,已經是一支非常可觀的力量。
可這個數量的軍隊,大明能夠抽調出十多支,質量還比自己要強。
麵對這樣無法戰勝的對手,早點輸,也就早點解脫。
他現在除了領一份安樂侯俸祿,同時還在四夷館謀了份差事。
他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漢語,四夷館很歡迎這樣的人才。
加上沒事就去徐家串串門,聊聊天,生活反而過得很愜意。
徐家也願意和沙哈魯往來。
如果沒有遇到大明,他就是帖木兒的中興之君,有智慧,有頭腦,還有不同於大明其他人的思維和見識,就連徐聞沒事也喜歡和他聊聊天。
至於避嫌?
徐聞早就給朱瞻基報備過,還不時把從沙哈魯聽來的奇聞軼事,和宣德帝一起分享。
日子一久,朱瞻基對於這些小故事還有些期待。
徐謙則是一邊聽這些小故事,一邊把它編成了作品集。
按照徐聞的建議,這本故事就叫作《一千零一夜》。
隨著暹羅被攻破,整個中南半島,就剩下一個真臘獨立國家。
不幸的是,整個真臘已經被明軍三麵包圍。
剩下的那麵臨海,也是大明的內海,完全就是大明海軍的後花園,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在這種情況下,真臘國內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和大明交往過多的那些商人,以及受大明思潮影響的讀書人,都在極力勸說國王退位,同時向明朝投降。
其中就包括了幾位王子,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參加過到大明的使團,見識了大明的繁華以及大明海軍的強盛後,都想成為大明人。
國王堅決不同意,真臘傳國六百餘年,不能在自己手中亡國。
並且明朝洪武大帝欽點的不征之國中,就有真臘。
他認為那些被滅亡的國家,都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或者是不夠尊重大明,所以招來了災禍。
自己按時朝貢,對大明開放口岸,積極與明使交好,大明乃禮儀之邦,不會對真臘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