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很開心,自己三個兒子都很聽話,願意聽從自己的意見。
隻是,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
在這個年代,徐聞六十多歲,已經算高壽,還是保養得好。
或許哪一天穿越者的福利不再,自己身體急劇老化,失去生命可能也就幾天的時間。
徐聞希望自己的遺誌能夠有人繼承下去,輔佐大明走得更遠。
家庭會議定了基調,徐謙在朝堂上也沒有那麼和王振針鋒相對,就連那塊洪武鐵牌的事情,也沒有再提。
這讓一直提心吊膽,生怕徐首輔再追究王振,甚至是朱祁鎮都鬆了口氣。
體會過有徐謙和沒有徐謙,完全兩個模樣的內閣後,朱祁鎮和他的王伴伴,都不太敢得罪徐閣老。
就怕許首輔再次辭職,雖然能擴展內閣,但是人多嘴雜,心雜,鬼知道會不會現在變得更好。
雙方進入到戰時的平靜期。
當然隻是看起來這樣,暗地的較量從未停止。
正統十一年,抱恙許久的楊溥終於駕鶴西去。
三楊中的最後一名,也消失於人世。
內閣中宣德時期的老臣,就隻剩下徐謙一個人,鬥爭形勢也更加嚴峻。
徐謙想把於謙拉進內閣,好為自己搭把手,幫忙分擔一點政務。
被於少保當麵痛罵過的王振堅決反對。
作為掌印太監,現在他在內閣的話語權或許不強。
但是想要壞事,讓人進不去內閣,那可就太簡單了。
而且王振明白,如果雙謙同時進入內閣,那自己的“好日子”可就要來了,必須竭力阻止。
正好宣府之事延宕將近一年後,終於審畢,王振在朱祁鎮的庇護下躲過一劫。
但是他反戈一擊,讓被控製的禦史上書攻擊於謙,稱兵部尚書應該承擔責任,為什麼孫連仲會被任命為宣府總兵。
雖然沒有事實證據,於謙收受好處,但識人之明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必須進行懲處!
朝堂之上,朱祁鎮順著王振的倒打一耙,就要撤掉於謙的兵部尚書。
徐謙當然據理力爭,以吏部尚書的名義,不接受這個人事調動。
五軍都督府的代表張輔和徐華都站了出來,表示願意承認這個責任,也站在了徐謙這邊。
這兩位勳貴出麵,禦史也不敢隨便彈劾。
都是刀山上殺出來的人物,在並無確實證據的情況下,胡亂攀附,怕是自己的也會被人扒拉下去。
於謙這種直臣,雖然被人劃為徐家一黨,但在朝中隻有寥寥數位君子之交,正好被當成王振朝徐家勢力開的第一刀。
彆人可以不管,徐謙當然不能坐視不理,必須保住於謙。
天子和首輔再次頂牛,經過上一次的事情,朱祁鎮也成熟不少,學會了妥協。
最後雙方唇槍舌劍之後,各退一步。
徐謙接受了於謙的調任,可是天子不能對於謙進行降職。
最後的妥協就是於謙外調為河南巡撫,仍為正二品。
但大家都知道,從中央到地方,還是尚書到巡撫,已經是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