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主力,以也先麾下親軍為鋒,阿剌知院部居中,兩翼由草原各部盟軍夾擊,迅速向明軍陣線壓來。
“結陣!”
吳克忠勒馬抽刀,五千京營子弟,迅速結成空心方陣。
長槍兵列於外,內層為弓弩與火槍,盾兵護翼,炮兵則布於中央。
這正是《新軍操典》中的“草原拒騎陣”,專為對抗草原騎兵而設。
在初交鋒中,明軍的陣型表現出應有的堅韌。
短暫交鋒中,明軍火器果然占優,瓦剌前排頓時人仰馬翻,死傷慘重。
吳克忠親率中軍指揮,屢次奔走於陣前,鼓舞士氣,硬生生頂住了前三輪衝殺。
但問題很快暴露出來。
風沙太大。
天色愈暗,風聲愈烈,塵土鋪天蓋地。
士兵視野不及三十步,明軍的燧發槍和其他遠程武器,根本就無法完全發揮威力。
而小型火炮這類東西,朱祁鎮確實帶了部分神機營,但是這等天氣條件下,根本沒辦法發揮戰力,而且因為王振的滲透。
徐華又遠赴中南半島,沒人製衡,神機營因為待遇好,都混進了不少關係戶。
尤其是這次禦駕親征,很多人的想法和朱祁鎮差不多,瓦剌當初都被自己打的舉手投降了,有什麼好怕的。
不過是一次大型的武裝遊行,去混混經驗,當成以後的晉升之資,更是讓這次神機營隨行人員質量奇低無比。
很多人連炮都沒開過,隨軍攜帶的火炮,都成了擺設。
吳克忠所率領的五軍營,在開火兩輪後,隻能用血肉之軀來阻擋瓦剌的騎兵。
事實證明,在這種開闊地帶上,無險可守的半火器單位,根本無法阻擋狂暴的蒙古騎兵。
瓦剌騎兵如影隨形,利用風勢四麵突襲,忽左忽右,襲擾不絕。
尤其是也先麾下的親軍,這支曾與徐華鏖戰月餘、最終未被殲滅的核心部隊,如今重整旗鼓,鬥誌正盛,戰力更是恐怖。
他們一改傳統衝鋒方式,分組繞陣,破壞防線,用騎射、冷兵、鉤索輪番試探。
再堅固的陣型,也經不起這樣的持續碾壓。
瓦剌騎兵把他們在徐華身上受到的憋屈,都發泄到眼前這些明軍身上。
吳克忠眼睜睜看著明軍陣腳一點點崩塌,每一個口子一旦被撕開,便迅速被成群騎兵衝入撕裂。
瓦剌人順著風向繞行奔襲,悍不畏死地衝入明軍陣列。
失去陣型的明軍,被衝散成片。
鮮血四濺、慘叫連連。
吳克忠親眼看到副將盧應和三十名長槍兵在陣角死守,結果被四麵八方包圍,最後被活活射成刺蝟。
傷亡越來越大,五千人馬折損近半,幾近崩潰!
吳克忠終於意識到,這次,可能要出大事了!
可此時他已騎虎難下。
如果轉身撤退,對方騎兵必將順勢掩殺,後方的皇帝與大營極可能猝不及防,陷入混亂。
“若戰死於此,能保聖駕平安,便也不枉。!”
吳克忠一聲怒喝,帶領剩下的親衛,死戰不退。
但終究寡不敵眾。
當太陽徹底被沙塵遮蔽,天地仿佛隻剩殺聲、馬蹄與呐喊時,吳克忠也終於中箭落馬,血染黃沙。
五千人馬,最後逃回去的,不足百人。
這些人不是突圍出來的,而是在戰鬥一開始就慌張後撤,被前線吸引注意的瓦剌騎兵放過,得以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