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越王親征_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009章 越王親征(1 / 2)

清剿江南巨商和士紳勢力後,朝廷終於迎來了多年未有的清朗政局。

這一場雷厲風行的“肅商之戰”,以蘇州王越斬賀家為開端,迅速震懾了整個南直隸。

隨後各府相繼整頓,頑固抗稅者紛紛伏法,私運通倭的商號也被一一查封,士紳階層原本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被徹底斬斷。

隨著地方秩序恢複,百姓重新拾起信心,田疇複耕,市肆再開,街頭巷尾又見炊煙起伏、商販吆喝,一切回歸正軌。

在這個關鍵時機,朝廷順勢而為,由內閣首輔徐謙牽頭,會同戶部、兵部、市舶司三方,聯手推出新的商稅法令。

這一套新政,以“輕其賦、廣其征”為指導思想,保留原有地稅體係,但對流通貿易重新分類,擴大稅基。

參考前朝舊例,朝廷將“商販”按經營種類、規模、營地分為四等,設有低至三厘、高至三錢不等的比例稅率。

凡有牌照商戶,按月繳納商稅,稅負平均分攤,既不逼良為盜,也不放縱富賈。

為鼓勵正經商戶經營,大明還設立“良商冊”,凡五年納稅無違,記錄良好者,得優先獲得官方渠道貨引、倉儲執照,甚至有資格參與軍需招標、禦用供貨。

對外貿易方麵,朝廷則借鑒了北宋時期“榷場”製度,重設各大港口市舶司,依沿海分區設立“通番稅則”,專收進出口之稅。

如廣州、泉州、寧波三大港口,根據商品種類、船隻噸位和交易額,重新定下定額稅率。

原先混亂的折衝、賄賂之風一去不返,市舶官員由朝廷親派監察禦史巡檢,不得私改稅額。

海外商賈初時頗感震動,擔憂朝廷要收網,不料新政一出,卻發現規則清晰、手續簡便,反而比從前那種靠送禮打通關係、層層剝皮的舊法來得更省錢。

如暹羅國商船、琉球貢隊、葡人牙行、胡商馬幫,都在新稅法下順利通關,交易繁盛,國庫日進銀兩如山。

新稅法推行半年,僅南直隸一地,便為國庫增銀兩千八百萬。

若加上江浙、閩廣等地的海關收入,大明國庫每年穩定新增八九千萬兩,實為盛況空前。

朝廷因此得以撥款修河工、補軍械、賑災荒、助學堂。

江南百姓尤其受益,織造業、印染坊、瓷窯、紙坊等民營作坊重煥生機,百工安業,青壯不再逃稅謀亂,反而爭著納稅取信。

各地知府更以“納稅人數增長率”“正稅比重”列為考評之重,清吏清法,吏治煥然。

坊間傳言,“從前朝廷收稅是收命,如今收稅是收心”。

百姓從初的觀望,到後來的認可,再到如今的主動配合,皆源自一條路:“公正而有序”。

正如徐謙在一次內閣會議上所言:

“商者流通天下之財,稅者天下安定之基。利不聚富門,稅不壓寒士,此乃大治!”

後世稱這一年為“大明商律元年”,更有學者將其與唐朝均田製、宋朝市舶司並列,稱為“稅製三大治”。

徐謙因此名重朝野,王越亦因“清江南賊氣、定商賈之亂”名留青史。

而大明,從此邁入一個全新紀元:

商路通,稅賦明,國富而民強。

......

自從完成對江南士紳階層的整頓,以及推動新式商稅製度之後,大明朝政壇一度回歸清明。

那是將近一年前的事了。

這一年來,江南士紳被連根拔起,原本依附於他們的地頭勢力與海寇也因此失去依仗,如無頭蒼蠅般在沿海橫衝直撞。

他們失去了“義士”之名,再無可供遮掩的外衣.

如今,徹底墮為真正的盜匪。

溫州郊外,三十戶民宅被焚為灰燼;

寧波港內,官府的鹽倉被徹底洗劫;

更有甚者,有賊人喬裝成海商混入市井,夜間悄然出擊,襲擊沿海鄉鎮,焚學塾、屠漁村,雞犬不留。

一位從福建被劫村莊中救出的老人,披頭散發、渾身血汙,跪在軍前,聲淚俱下:

“倭賊屠我妻兒滿門!我求陛下,莫講仁義道德,也莫再講詔安招降,殺過去,殺到他們老巢去!”

老百姓的憤怒,如怒濤般在南方蔓延開來。

他們不再相信招撫,不再信任談判,眼中隻有一條路:揮軍東進,征討倭邦!


最新小说: 末世重生之帝少的小祖宗 文娛導演:漫威DC隨便拍! 尋寶全世界 全院誣陷我偷雞,我靠係統殺瘋了 一耳光過後,美女總裁愛上我 從仙吏穩成大天尊 嬉笑者 美利堅:五星市民從電視直播開始 禦獸:從被禦開始 人點香,蛇纏身